昨天带丁语涵去吃旋转小火锅,室内设计的很卡通,丁语涵特别喜欢。边吃边开心的扭来扭去。我对她说,之前妈妈和爸爸带你来吃过啊!你不记得了吗?她说:不记得了,这是我第一次来这里。
听完,我也笑了。看似简单,但仔细思考,这是一个很深刻的问题。
现在的早教市场,在利益的驱动下,灌输家长一定要让孩子上早教课、各种亲子课、左脑开发…一次又一次的提醒父母,不要错过孩子的“敏感期”。丁语涵在不满一周岁的时候,我就开始带她去上亲子课。上了大半年,开始的时候,她什么都不懂,根本不配合。慢慢的懂了一些,也是似懂非懂,好在可以配合一些老师的指令。再后来,她就不爱上了。因为上课的流程、环节大致一样,很难再引起她的兴趣。所以亲子课就终止了。回顾起来,我个人觉得,如果父母有足够的时间跟金钱,适当上些亲子课还是有好处的。它可以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秩序感,对音乐和节奏的启蒙也是不错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状态。如果孩子喜欢,一直有兴趣,那么可以一直坚持。如果孩子比较逆反,不配合,那么就不要坚持把孩子早早的“囚禁”在教室里。
孩子的确有很多敏感期,语言敏感期、色彩敏感期、音乐敏感期…父母给予一定的刺激,对孩子的大脑开发有作用,但是这个作用并没有商家说的那么大。丁语涵从小就是一个擅长大运动的人,她的平衡能力好,跑跳蹦的能力特别强。这些方面我们都没有专门培养。但是她的语音发展很慢,都两周岁多了,才慢慢开口说话。我当时虽然有点奇怪,但是并没有太着急。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着急也没有用。其实在这以前,我一直坚信,像早教老师说的,多对孩子说话,多给她刺激,多给她讲绘本、读故事,刺激孩子的语言中枢,孩子就能早点开口说话。结果丁语涵用事实给我上了一课。不管我跟她奶奶怎么给她讲、给她说、给她讲故事、读绘本、听儿歌…她就是不开口说话。用她奶奶的话说,我们那个阶段每天对她说的口干舌燥,但她就是不开口。所以我一直以为丁语涵的语言发展要滞后她其他方面的发展,可是实践证明,丁语涵过了两周岁,语言发展的特别迅速,一点障碍都没有。现在三周岁多一点,每天小嘴不闲着,不是唱歌就是嘟囔些她自己明白的话,只要她醒着就一直说个不停。
所以,现在,当有很多宝妈问我,我家宝宝怎么还没长牙?我家宝宝五个月了怎么还不会翻身?我家宝宝一周岁了怎么还不会走路?我家宝宝怎么个子这么矮?是不是发展太慢了?我都笑着安慰她们不要着急。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只要在正常的范围之内就不算是问题。
其实早在一百年前,心理学家格塞尔就给大家解释了这个道理。
双生子爬梯试验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让一对同卵双胞胎练习爬楼梯。其中一个为实验对象(代号为T)在他出生后的第48周开始练习,每天练习10分钟。另外一个(代号为C)在他出生后的第53周开始接受同样的训练。两个孩子都练习到他们满54周的时候,T练了7周,C只练了2周。
试验介绍
这两个小孩哪个爬楼梯的水平高一些呢?大多数人肯定认为应该是练了8周的T比只练了2周的C好。但是,实验结果出人意料——只练了两周的C其爬楼梯的水平比练了8周的T好,C在10秒钟内爬上那特制的五级楼梯的最高层,T则需要20秒钟才能完成。
格塞尔分析说,其实48周就开始练习爬楼梯,为时尚早,孩子没有做好成熟的准备,所以训练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53周开始爬楼梯,这个时间就非常恰当,孩子做好了成熟的准备,所以训练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启示
这个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孩子尚未成熟之前,要耐心地等待,不要违背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不要违背孩子发展的内在“时间表”人为地通过训练加速孩子的发展。
在现实中,有些年轻父母,往往不按照孩子发展的内在规律人为地通过训练来加速孩子的发展。孩子一般3个月时会俯卧,能用手臂撑住抬头,4~6个月会翻身,7~8个月会坐会爬,1岁左右才会站立或独立行走。心急的父母们则通过“学步车”等,让孩子越过“爬”的阶段,或者很少让孩子爬,就直接学走路。这种“跨越式的发展”,虽然能早早地学会走路,但过早走路,容易把孩子的双腿压弯,影响形体健美,还容易形成扁平足,还是造成孩子日后走路步伐不稳,跌跌撞撞的原因。
在促进孩子心理发展方面,人为加速孩子的发展,同样会对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产生危害。幼儿期的孩子正处在“游戏期”,这个时期的教育应以游戏为主,在游戏中发展孩子的感官,激发孩子的心智,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不少的家长却认为游戏浪费了孩子的时间,因而提前教导孩子学习知识(如读、写、算)或才艺(如绘画、弹琴、舞蹈),将孩子提前置于不成功便失败的压力之下,会使孩子养成以后遇事退缩与事后内疚的不良个性。
那么,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孩子三周岁才逐渐开始有记忆 那么我们之前做的那么多是否还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