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息化基础
1.信息的属性及传输模型:
模型:信源(信息发送方)-> 编码(量化器、压缩编码器、调制器等)-> 信道(TCP/IP网络)-> 解码(解调器、译码器、数模转换器)-> 信宿(信息接受方)-> 噪声(无处不在)
属性:精确性、完整性(应包括所有重要事实)、可靠性、 及时性、经济性(信息获取、传输的成本)、可验证性(可以被证实或者证伪)、安全性(非授权访问的可能性,可能性越低安全性越高)
2.信息系统的定义及属性
定义:由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数据库)、信息用户和规章制度组成的以处理信息流为目的的人机一体化系统。
属性:目的性、可嵌套性、稳定性(系统内部结构和秩序是可预见的)、开放性(可访问性,可被外部识别)、脆弱性(存在丧失结构、功能秩序的特性)、健壮性(系统面临入侵时,可能丧失原有功能,出现错误甚至破坏功能)
3.信息化的概念
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是一切领域经过长期时间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社会生产工具使国家综合实力、文明素质、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4.信息技术发展及趋势
发展趋势:高速大容量、集成化平台化、智能化(“智能制造”)、虚拟计算(资源管理技术)、 通信技术、遥感和传感技术(两化融合关键技术之一;射频识别RFID=通过无线电读写)、移动智能终端、以人为本、信息安全、两化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
两化融合: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工业化为信息化打基础、两化并举,政府引导,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因地制宜”推进企业信息化
5.国家信息化体系要素
信息技术应用=龙头、信息资源=核心、信息网络=应用基础、
信息技术和产业=建设基础、信息化人才=成功之本、信息化法规=保障
6.信息化的战略目标
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普及,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国家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初步确立(只是初步确立),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7.信息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信息化,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军事等领域发展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国家信息化水平,走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基本原则:①统筹发展,有序推进;②需求牵引,市场导向;③完善机制,创新驱动;④加强管理,保障安全。
8.我国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促进工业领域信息化深度应用、加快推进服务业信息化、积极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协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全面深化电子政务应用、稳步提高社会事业信息化水平、统筹城镇化与信息化互动发展、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构建下一代国家综台信息基础设施、促进重要领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着力提高国民信息能力、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