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野孩子》,突然就想写点儿什么。我好久都没写过类似这种观后感了,好像2倍速的力量,让我缺失了共情能力,也让我丢失了思考能力。
我记得王先生看完《野孩子》出电影院第一句话就是:故事讲得很慢,故事内容好像也没有特别新颖。
我懂他说的没有新颖,这似乎是一个很容易猜到结局的电影。它是由的真实的“流浪兄弟”事件改编的电影。作为反映现实问题的电影,一个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做了一件看似不是好事的好事,他救赎了另一个灵魂,却将自己置身于更黑的黑暗,所以他只能以悲剧收场。
这样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是不是感觉到似曾相识,我不知道你们会想起哪部作品,反正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我不是药神》。只不过《药神》里程勇的孤勇救赎面更大,而《野孩子》里马亮的光却很微小,微小到他拼尽全力守护着那个叫他“哥哥”的小孩子,都是那样的力不从心。
悲剧的基调,既定的结局。但我觉得好看的故事不是只看结局的,我看到了在走向结局的过程中,那从黑暗中开出的坚韧之花,看到了即使自己没有伞,也要以身为伞去为弟弟挡雨的马亮。
若不是王先生这句提醒,我都差点没意识到,我看的是一部没有快进的电影。
故事的叙述是从楼道,小卖部,石板小巷慢慢展开的,就像是一篇散文一样安静的娓娓道来。
轩轩明明是一个有爷爷奶奶的孩子,却活成了孤儿一样的“野孩子”,当别的小孩都欺负他时,他似乎只能默默忍受着,因为没有大人会为他撑腰。他生活唯一的希望就是守着妈妈最后留下的雪花膏,等着妈妈回来接他。直到马亮的出现,他给了轩轩一口吃的,却成了轩轩疯狂想要抓住的稻草。
而最初马亮是拒绝的,开始也只是在利用轩轩,他也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做着无法见光的事情,他不想轩轩跟着他,不想轩轩跟他一样堕落。后来马亮的栖息之所被人烧了,他本想悄悄一走了之,却又返回去专程和轩轩道别。他在狗笼里找到了轩轩,把轩轩从笼子里“解救”出来,从这一刻起,就暗含了马亮对轩轩的挽救。也是从这一刻起,开启了“流浪兄弟”的生活。
也许没有轩轩的话,马亮可以在一个又一个无人认识的新地方开始新的生活,却因为弟弟的一句“我不想走太远,我怕妈妈回来接我的时候就找不到我了”。他犹豫了!那一夜,在一片漆黑的废墟中,仿佛有一道微光在他的心里闪过,而镜头渐远,被高楼和黑暗包围的废墟中,仍有一抹微弱的光。
或许他也曾听过类似的谎言,但他仍然愿意给弟弟保留一丝爱的希望,于是他真的没有选择走远。他把所有的爱和温柔都给了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弟弟。
明明马亮也只是一个无人问津的“野孩子”,过着饥一餐饱一餐的生活,却还是想要好好守护弟弟的干净纯真。他知道偷是不好的行为,所以他不让弟弟去偷,他强调了一遍又一遍。但他却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孤儿,他也不知道什么是“诱拐未成年”罪。
也因为想要更好的照顾弟弟,他有了软肋,以前独来独往的他变得容易被人拿捏,他一次次去执行着更大的错误。
文叔对马亮说:“再帮我完成最后一单,就放你和弟弟离开。”
但我们都知道,怎会那么简单。所有熟读悲剧文学的都知道,这渺小的希望之光都是为了更深的悲剧铺垫。
悲剧就是让你感觉在无限接近天亮时,天又塌了。
我知道这一单一定会有一个大的意外,而这个意外就是耗子捧着偷来的珠宝在畅想自己美好未来的时候,走向了迎面撞上他的那辆货车。这一撞,耗子的所有美好幻想都瞬间幻灭。
站在耗子的视角看,又再一次印证着,耗子在以为天就快亮的时候,天不仅没亮,连地也塌方了。他就这样悄无声息被埋葬在那个雨夜。
那个雨夜下的不仅是雨,也敲打着马亮和大毛恐惧与挣扎的心,那是他们第一次直面死亡恐惧。他们似乎在心里一遍一遍的自问着,耗子的现在会不会就是他们不远的将来?
这里文叔开车,似乎也暗喻着文叔是带着“野孩子”们走向歧途的人,而挖的那个坑,也在暗示着他们的结局。没伞的孩子,被大雨淋着,满身泥泞,却怎么擦也擦不干净。电影里也出现了马亮不停的擦着手上污泥的一幕,可他擦不干净。他想要退却的心激怒了文叔,而文叔的凶狠无情也激怒了大毛的铁锹。
大毛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他遣散那群野孩子后,把更多的钱留给了马亮,然后他去了医院,他不是说活一天算一天的人吗?难道他不清楚去医院会被抓吗?
我想他是知道的,这里和后来马亮去学校是一样的,都是明知道会被抓才去的。
而大毛最后选择去医院,不是因为他怕死,他只是不想和耗子一样死得无人知晓。即使被警察抓住,也至少还有人知道他活过死过。
与大毛和耗子的结局相比,马亮的结局还算是好的。
为了让弟弟有学上,不要成为一个像他一样没有未来的人,他做好了被抓的准备。
他花了三天时间去面对,给自己和弟弟都买了新衣服,收到新衣服的弟弟并没有很开心,他哭喊着让马亮不要抛弃他,这次弟弟好像成长了,他听懂了马亮的告别。
但这一次,哥哥的离开和妈妈的离开又不一样,前者是因为爱,后者是因为不爱。
马亮清楚的知道,他丢的不仅是弟弟还有自己的自由。但他还是坚定的选择了这么做,因为他更不想轩轩和他一样没有未来。这也是他对轩轩最坚定的爱,他真的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这与轩轩的父母和爷爷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作为大人,作为轩轩的亲人,作为轩轩的监护人,他们都履行自己职责了吗?尽自己全部的努力了吗?但我们好像也无法去苛责轩轩爷爷,家中还有残疾的老伴要照顾,还有一个孙女,爷爷好像也耗尽了力气去养这样的一个家。
你听,他叫亮,于是他真的成了照亮暗夜里的了一道微光,哪怕只做“弟弟”的一道微光,但他却无法生活在光里。而在结尾处老师教孩子们读的那一首诗,也是点睛之笔,仿佛就是在写像马亮这样的人。他像苔藓,即使活在阳光照不到的暗处,即使苔花很小很小,也依旧要坚韧的绽放啊!
马亮挽救了轩轩,而周佼却在为曾今无能挽救13岁的大毛感到可惜,但这一次周佼也想要挽救马亮。挽救马亮的向死之心,她希望能点亮马亮对活着的向往。
社会上有太多生而不养的无奈,剧中警察周佼无能为力,剧外导演殷若昕也很无奈,她只能用电影的方式生将而不养的悲剧剖开给我们看。
轩轩和马亮明明都是有爸爸妈妈的,但又和孤儿有何区别?有谁管他们?又有谁在意他们呢?他们沦为野孩子,到底是因为贫穷还是父母的不作为呢?
他们缺失的不仅仅是爱,还有教育,所以他们很容易被坏人带入歧途。马亮不想让轩轩走入歧途,所以他除了给轩轩爱,他还想要给轩轩教育,所以他才想着要送轩轩去学校。
所以,那些生而不养大人们,除了死亡之外,请多给这些孩子一点爱吧,或许只需要一点点问候,一点点陪伴,他们就不会走上歧途。如果实在过于无能为力,那又何必要生呢?而社会也需要反思,对于这群特殊的孩子,社会职能到底该如何有效帮助这些“事实孤儿”呢?
别让本没有错的孩子,去承担大人不负责任的苦果,让他们又长成了有错的大人。
所以我们对于好的电影作品,不应当只有一套评判标准,更应该是多层面的,我承认跌宕反转的故事很意思,强烈的戏剧冲突很抓眼球,而笑点与泪点的碰撞也能让人爽点频频。但平静又有力量感的叙述性,贴近底层生活的真实性,娓娓道来却又在剖析社会问题的探讨性,同样也能正中我心。
最后,希望现实中那个真实的马亮,一定要依旧善良的好好生活呀。美好的你一定要好好享受这个世界的阳光和爱意啊,千万别再走错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