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和第四章看的有点累,第三章讲的是需求,这一章讲了边际和需求三大定律,虽然比教科书里已经是有趣好理解的多,但对我来说要完全吸收且能运用还有很大难度。第四章讲价格,这是薛兆丰目前最被人诟病的一块,仿佛钱是万能的。
先说说第三章,一个重要的概念:边际。
边际就是“新增”带来的“新增”。
比如边际成本是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所需付出的新增成本;
边际收入是每多卖一个单位产品能够带来的新增收入;
边际产量是每新增一份投入所带来的新增产量;
边际效用是每消耗一个单位用品所带来的新增享受。
这就得出边际效用=边际成本时,最赚。
追求边际效用和边际成本的最佳平衡,总效用最大。
关于边际效用和边际成本的最佳平衡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
需求第一定律:当其他情况不变时,只要价格提高,需求量就会减少;价格降到一定程度,需求量就会增加。
需求第二定律:随着时间的推移,需求对价格弹性会增加。这条有个便捷的理解方式,时间越宽裕,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越多,也就是替代方案越多。
弹性的概念有个公式,我记不住,但可以记住弹性大是奢侈品,弹性小是必需品。必需品不管价格贵或不贵,都得用,弹性很小;奢侈品降价,买的人立马就多了。这么一看,房子已经不是必需品了,它是什么时候变成奢侈品的?!
需求第三定律:消费者必须支付一笔附加费时,高品质的产品相对于低品质的产品就变得便宜了,附加费越高,高品质产品相对就越便宜。可以比喻为“好东西运到远方去定律”。
对于第三定律,我始终无法理解,这个相对便宜很像一个伪命题,不管是否划算,实际支出肯定是高品质的产品支出金额要大呀,这个相对便宜不就成一个心理安慰了吗?
第四章写了经济体系要解决的最重要问题不是边际平衡问题,而是应付变化的问题。价格体系可以有效解决人际效用不可比较、需求数据不可得、奖惩很难恰如其分的难题。
这里一个争议的点就是:有钱人优先。
这部分关于发国难财能解决供应、提高春运火车票能解决春运买票难、提高房价可以抑制房价,这些问题从经济学分析,似乎没有问题,但是情感上非常难接受。诚然完全用市场化运作,完全遵循经济学定律,看上去可以激励人们更加努力去赚钱,创造更多的个人财富和社会财富。但是人不是冷冰冰的机器呀,有很多因素导致有些穷人极尽全力也无法成为有钱人,进而享受更好的产品。
一切向钱看的社会我无法想象。
不过这一章有一个点是我学习到并可以立马就用的:如何分饼决定饼做多大!
关于这点举的两个例子很有思考借鉴意义,一个是我国的农村土地改革,变成责任承包制后同样的土地,不仅产量上去了,还有富余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需求。另一个是美国知识产权的例子,颁布《拜杜法案》后,知识产权的商业开发权和开发收益归科学家或科研机构所有,科研方向和科研积极性立马不一样了。
不管认同和吸收多少,这些知识的学习多少可以帮助我们摆脱直觉和经验的控制,对生活和人生可以有一些更深的思考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