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走了一大圈,走得好累呀。”刚刚跟叔叔逛了大半个大学校园的小华(7岁)回到休息点跟妈妈诉说道。
“不会的,才走了那么一点不会很累的。”小华妈妈好意地安慰着小华。
“跟你说很累,你还说不累!”小华很不满意妈妈的“安慰”,有点生气地嚷道……
生活中像小华妈妈一样对待孩子的母亲何其多哉,对待孩子的教育,她们经常制造出“好心办坏事”的尴尬场面。她们很单纯地认为只要否定孩子内心的不好感受就能消灭掉孩子心中的一切不悦。殊不知这种不是建立于理解、接纳孩子内心真实感受之上的所谓安慰,极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就像例子中的小华一样,他原本的诉说其实并没有希望妈妈帮助或者安慰他什么,完全出自诉说的需要,只要妈妈能够知道他很累就行。此刻妈妈如果能够说上一句身同感受的话语,再将他揽在怀中他就会满足得很。而如果妈妈还能针对他刚刚走了一公里多的路,给句赞扬的话语,那么他的心底就会跟夏天吃上冰淇淋一样地舒服。
可华的妈妈没有这样做,她以一种否定孩子内心感受的话语来安慰孩子,结果“好心没有好报”地遭遇了孩子的愤怒。
一个妈妈如果长期以这种否定孩子内心的感受话语来跟孩子交流的话,孩子就会觉得跟母亲的交流充满挫败感。久而久之,他会越来越懒于跟母亲交流。随着年龄的增长,即便有一天母亲问了他遇见什么事情没有他也不会将心里的真实感受告诉母亲的。他会尽量掩盖住内心的真实感受,给出一个没有什么或者很快乐的敷衍式回答。
而且极有可能养成叛逆、爱捣蛋的性格。因为他心中那根希望交流与被理解的心弦被母亲长期的不接纳行为弄得紧张而扭曲。华就是这么样的一个孩子,在整一天的往出游玩之中,他总是故意欺负、戏弄跟他一起来的小朋友。
接纳是教育好孩子的前提,只有接纳孩子的所思、所感之后才能跟孩子进行有效交通。不管出自何种原因,如果大人开口的第一句话是不接纳孩子感受的话,想交流都很难,就更别提所谓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