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在校门口听到一对母子的对话。
妈妈说,“你给我好好考!认真点!”
儿子淡定地回应,“我考不好。”
妈妈声调提高,“考不好别考了!”
儿子跟着队伍进校了,丢一个背影给妈妈。
妈妈的气没有立刻消,对着儿子的背影“咬牙切齿”地自言自语。
这样的场景不止一次出现在我们面前,无论什么样的考试,父母寄予很高的希望,希望孩子考好,这种真实的感情往往以焦虑、争吵、训斥等形式不恰当地表现出来。
其实,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是孩子日常的学习状态,鼓励孩子学会学习和复习,等考试一来,我们就要三缄其口,控制住自己的表达欲,父母重复的那些考试“要诀”,老师们不知道强调多少遍了,难怪孩子会嫌父母唠叨,他原本平静的心反而被打破。 父母的焦虑不仅没有发挥正向功能,传播开来只会加重孩子的焦虑。
作为一名父亲,我也焦虑。
上次儿子参加一个国学达人知识竞赛,赛前妈妈说的多,一看见他闲下来就督促他背诵,“你还有闲空玩,不赶紧背?!”“还有几天就比赛了,背的怎么样?下午我检查。”
我自然希望儿子在比赛中拿到好成绩,成功是成功之母嘛,肯定可以增加他的阅历和自信。妈妈已经说那么多了,我哪能继续“加压加料”?
我做了这么几件事。
第一,主动打印出题库两份,请儿子自留一份,转给同伴一份;
第二,他主动让我提问背诵的时候,放下手里的事儿配合;
第三,推荐他选择参赛的衣服;
第四,主动提出送他去赛场,全程拍照。
赛前一起吃饭的时候,儿子说,我有些紧张。
弟弟在旁边搭讪,紧张就别去了呗。
我说,紧张很正常,我以前参加讲课比赛,特别是临近上场,会口渴,会想上厕所,心里扑通扑通地,这种感觉人人都有,如果经常比赛,这种感觉会轻一些。
儿子若有所思。
昨晚在校门口遇见一个因事回家的住校生,我问,明天还来吗?
他说,明天考试,我要好好努力。
我说,听你说要好好努力,我很高兴。
他很开心地和我道别。
这位同学自己发出要努力的声音,这种声音的源头或许有家人和老师的外力督促,或许有他自己要进步的愿望驱使,当然,后者是更有力量的。
“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给学生自我教育要比安排他怎样度过星期天困难得多,要比抓着他的手不放,直到他走出校门,一下子被摆脱了各种校规和限制的自由空气陶醉得不知所措,那要困难和复杂得多。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能解决上述这些困难的问题。”
怎样进行自我教育呢?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首先是要学会认识自己、战胜自己,必要的时候能“强制自己”。劳动纪律、作息制度、锻炼身体、增强健康等等都是自我教育的因素。而自我教育的方法主要有:劳动、阅读、关心别人、和年幼的同学交朋友等等。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我的确有些汗颜,之所以在孩子的自我教育上,我们做的还不够,是因为我自己的自我教育还在不断反思、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