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位于柬埔寨西北部,以建筑雄峻和浮雕精细闻名于世,是世界上最大的寺庙建筑群,是印度教与佛教信仰的艺术极致。
这里曾是一座辉煌繁荣的王城,但却先后两次遭到洗劫和破坏,战争和瘟疫的轮番肆虐让它在丛林莽野中成为一片废墟。而今,文明重现,一本书的出版为曾经的绝美王朝带来了新的生机……
《吴哥导览图》
蒋勋将自己14次游历吴哥过程中与林怀民的书信整理,形成了如今的《吴哥之美》,娓娓诉说吴哥王朝诸寺遗址、雕刻、美学、仪式空间最细腻美妙的景致,触动你我最本质的生命底层。
《吴哥之美》
《真腊风土记》 与 《吴哥之美》
读了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在巴黎看了很多吴哥的雕刻,我以为缘分也仅止于此……我对缘分的认识也还是浅薄。
元贞元年,元成宗铁穆耳可汗派遣周达观带领使节团出访真腊王国。真腊就是今天的柬埔寨。
周达观在真腊都城吴哥住了整整一年,从生活饮食、建筑、风俗、宗教、政治、军事、奇闻逸事等等,把在吴哥种种见闻记录下来,写成了《真腊风土记》。
《真腊风土记》
周达观的这本杂记遭遇的命运也颇为唏嘘,起初它仅仅是作为科举考试的材料被收录在《四书五经》中,但这本被汉文化彻底遗忘的书却在欧洲被翻译传播,引导欧洲探险家发现了沉睡四百年的吴哥。
相较于《真腊风土记》简单的记录和传奇,《吴哥之美》是更具情感的表达,它更容易被当代人接受,再加上其本身由“书信”到“出版物”的特殊转变,又能满足读者对语言的猎奇。所以近年来它几乎成了关于吴哥流传最广的书籍。
巴肯山 与 建筑美学
印度教信仰中,宇宙的中心是须弥山,山成为中心、稳定的象征。没有巴肯山的高度,或许我看不到吴哥王朝原来是我静坐时短短的一个梦……
山,本身就意味着高度,是威严的象征,是清高者的去处。真腊王朝自从接受印度教之后,一直有对“山”的崇拜。
中心、稳定、王权至上,“山”展示出的压倒性力量与统治的繁盛连附在一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吴哥建筑美学思考自我信仰风格的起点,“呈现建筑物本身的粗狂与秩序”贯穿了真个吴哥的建筑美学体系。
山丘上的巴肯寺
作为制高点的巴肯寺,是这种向上的崇高峻美追求的最极致体现。登上巴肯寺,可以远眺繁华兴落,把吴哥窟的风景尽收眼底。
登上巴肯山,可以环视山脚下吴哥王朝最重要的建筑
巴扬寺 与 庶民生活
巴扬寺四十九座尖塔上一百多面静穆的微笑,一一从我心中升起,仿佛初日中水面升起的莲花,说服我在修行的高度上继续攀升……
巴扬寺是阇耶跋摩七世晚年为自己建造的陵寝寺院。他已经从印度教改信了大乘佛教,许多原始欲望官能的骚动,逐渐沉淀升华成一种极其安静祥和的微笑。在吴哥,这种微笑被称为“高棉的微笑”。
高棉的微笑
正是这样的微笑,见证了王朝覆灭之时的苦难,经过时间风雨的洗礼,如今它们成了一个个似乎是信仰之地才独有的静穆图腾。
当然,巴扬寺中还有数量繁多的关于庶民生活的石壁浮雕,与表现神佛的庄严崇高不同,这些浮雕充分写实地刻画了庶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传达出生活本身的活泼与自由。同时也在告诉我们:战争归战争,庶民百姓还是要努力使自己开心生活。
巴扬寺的庶民生活浮雕
塔高寺 与 未完成
因为意外的原因中止了雕饰,塔高寺使美归零到只是材料和结构本身。塔高寺使空白的画布,是一张没有完成五官的面孔,是天地初始时的寂静……
“未完成”常常成为世俗人们的遗憾,“未完成”却又常常是艺术创作发人深省的启示,知道如何适可而止,知道无论如何努力巧夺天工,毕竟最后还有不可思议的天意。
与“未完成”相对的,是“被破坏”。文明是要延续的,然而天灾人祸一再打断文明,好像总是要重新开始。
未完成的塔高寺
在百年之后,无论是“未完成”,还是“被破坏”,似乎都模糊了它们原本的意义,那些像积木一样堆叠的石块,诠释着全新的朴素力量。游客穿梭在众多建筑之中,感受到的是残缺本身带来的美。而无论是破碎,还是断裂,当它们被固定在墙头崖间,都象征着更高程度的不可分离。
普力科寺 与 水的仪式
相对于吴哥城的华丽伟大,罗洛斯遗址的普力科寺显得朴素简单,但是我在其间徘徊,感觉到一种开国的庄严……
如果吴哥城是令人怀旧凭吊的废墟,罗洛斯遗址则更是废墟中的废墟了。但就是在这废墟中,蒋勋看到一片灌木丛生的原野,土地看起来肥沃,但少有人耕作。于是他想到,东南亚热带雨林本就是象征着生机,而吴哥城的建筑,处处都显示着整个城市的规划和水的利用与疏导的关系。
普力科寺前三塔
从普力科寺来看,不只有大规模的护城河来调节水的泛滥,同时寺庙主要建筑都坐落在高台上,也具有防水避湿的作用。
普力科寺神像
原始的水的泛滥带来的必定是原始人民对水的敬畏,于是,关于漫漶的神像建立起来,人们希望诸神的祝福能呵护宗庙,希望子子孙孙得到最好的庇护。
蒋勋一次又一次地探访吴哥,在那些见证了璀璨文明与漫长历史的遗址中,他反复突破自身情感的边界,同时又反复思索当今文明的未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吴哥之美》不仅是蒋勋自我的表达,更是自我的沉思。
文 | 阿拉丁
相关书籍:《吴哥之美》
图片来自书及网络
-本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