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或老师,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孩子不听话。当我们这样下定义的时候,我们以偏概全了。孩子们,仅是有时候不听话。完全不听话是不可能的,因为心灵的存在决定了人需要与世界产生联系,而当心灵的需要与外界的氛围同频时,内心是处于开放接受状态的。
那我们如何理解和改善孩子有时的不听话呢?
一.孩子任性的由来
当看到孩子不合常理的任性时,我们往往不知所措。还会听到一种声音,宠过头了,于是建议要求让孩子们吃点苦,明白其中一切来之不易。而这又太过抽象且有违常理。
一个生命的诞生就是一个奇迹,里面承载了相爱的果与爱之延续。有多少家长能做到不疼不溺呢?让孩子吃点苦,好象没错,可现实的生活并非永远都是在视野范围摔倒了,让孩子自己爬起来那么简单。
那如何解决呢?
首先,我们得清楚不合常理的任性是怎么来的。孩子想吃面包,花钱买就是了,就这样,要什么有什么,直到某天,感觉某些层面给不了,犯头疼了。这时,我们就开始反省,应该给予合理控制范围,于是约法三章来了。但当这种人为制定规则约束了孩子心里确认可以有的时候,家长稍不留神固守了规则,双方矛盾的冲突便生根了。
而且,埋下了一条潜在的隐患:孩子长大后,只有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再回头反省。做事永远处于一种不断试错的心态,碰上如愿以偿那乐了;事与愿违时,消极的人一味沉沦,积极的人永不言败。直到某刻,青春不再,千言万语说不出口,幡然醒悟:其实可以活得不这么糟的!
追根溯源,问题就在给面包的时候,我们只给了结果,而忽略了过程。面包里有太多的东西孩子们应该晓得却没能知道:面包主要成份为面粉——面粉来自麦——麦生于土地——土地由农民种植——种植需要播种、施肥、收割,风调雨顺才有好收成——面包师的烘焙——商店的出售——用钱去买——钱来自血汗——孩子们吃的是劳动创造的结果。当然,这仅是一个理解上的比如。可我们总是直接给出结果后,孩子心里只懂得拿来的不劳而获,他们从不清楚过程,当伸手得不到的时候,能听得进去吗?为什么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原因就在于懂得了得来的全部过程,领受了来之不易,所以善于处理所见所遇。
二.沟通的失败
现在网络上流行一个新词——走心,指某句话说到了心坎上;或某个行为引起的内心的共鸣。那么恕我大胆设想,当家长或老师与孩子们沟通时,能够多点“走心”,是不是特别美妙开心的一件事?
这时不妨回头捋一捋,我们大人之间的沟通是不是每一次都令人欣喜若狂呢?显然不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辨析问题的时候,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理解对方的处境。那些貌似以解决对方问题的言辞,接受方有几个能全盘领会的?为什么不能接受对方明明出自的好意呢?很简单,因为说的话不走心。没有哪个人是纯粹的傻瓜,那些所谓的真理谁多少不晓得点,犯不着别人以善之名再罗嗦一遍。
此时,明明花了时间,费了心神的一方是不是特别委屈?我好心的自己都稀里哗啦了,你居然不领情,情何以堪啊?出于内心的善,我们得衷心感恩拥有这样一些身边的家人或朋友。但作为家长或老师,(这里写上老师多少有些过分了,可如果这位老师真的全心热爱自己的工作,喜爱自己的每一位学生的话,并不完全过分)我们何以让孩子们听取大道理?这些道理在说的时候,即便是一个成绩非常差的孩子,他/她也能听出你有没走心。这个时候的走不走心在于,你的言辞里有没隐含着自己都没能感受到的:你在学别人说话教育我!
我们大人容易犯一个表面虚心学习却在学习中丧失自我的错。自己的所见所闻,凡貌似高于自己认知的东西,一股脑全盘接受。久而久之,把别人的观点当成自己的观点,用别人那一套是非观念来衡量周围的一切。比如,谁家的孩子在干嘛?那个谁又怎么怎么的好啦!说出这样的话时,我们已经形成了某种外界认知的奴隶,不信,每个家长或老师在这时都可以模拟上次这样说话时,内心的话是否受外界的引导,说出的都不是纯属自己个人的话。而这些不是自己的话由“我”这个独有的灵魂发出的信息,孩子们能够完全感受到,虽然他/她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判断有些武断,纯粹从生活中个人感知,暂解释不了原因)所以,一旦我们以别人的口吻说话时,等于发出的信息属于自己的为零,孩子要接受的是我们的信息,而孩子接受不到任何东西的时候,他/她如何听得进去?
还是古人说的好,活到老学到老。就像昨天下午,我收到一道小学五年级解方程题,其实这对于家长来说是理解文字的问题,但这却成了一个社会底层非常普遍地问题。想拥有好的生活确实很难,但这不是我们停止学习的绊脚石。
在所有的学习中,常问别人为什么这么说,他/她凭什么让我相信,我真切从中领悟到属于自己的是什么。学会拥有完善的自我,不仅是身躯,还有灵魂。
三.孩子心里明白
这是最可喜的一种情况,孩子心里清楚他/她在干嘛,而且结果不用大人操心。从下面这段老师妈妈与八岁儿子的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
妈妈:“楼下的姐姐天天都坚持谈钢琴,我怎么没有见过你主动提出一次吹竹笛?”
小家伙:“她喜欢谈钢琴。”
“也不一定,或许是她妈妈逼着她谈钢琴,但我相信她将来一定会感激她妈妈”。
“她将来不会弹钢琴就会抱怨她妈妈吗?”见妈妈还在思考,他接着说, “我确定将来我不会吹竹笛我也不会埋怨你。”
“学艺术很枯燥无味,但是只要坚持下来都会有收获最起码也是对意志品质的磨练。”
“这种品质用别的方式磨练可以吗?”小家伙反应很快。
“妈妈只是希望你能会一种乐器,这样将来也会更有情趣。”
“既然是我的情趣是不是应该我来选择呢?”
妈妈无话可说了。看着八岁的儿子,他已然有了自己的想法。
“拿你为什么参加竹笛社团,你平时不好好训练,你干脆主动退出算了。”妈妈有些咄咄逼人。
“我不会退团的,在社团课上我也会好好学习。能坚持下去我就要坚持下去。”
“那你这是何必,平时不练习,在社团就是滥竽充数。不如主动退出把位置让给别人”一旁的爸爸明显站在妈妈这一边。
“对呀,你还可以腾出时间做你喜欢的事,这样岂不是更好。”妈妈急于明白儿子怎么想的。
“我不退团,那样多丢人。我又不是跟不上。”小家伙对父母似乎很不满意。
几天妈妈不再提吹竹笛的事情。心里想着下学期就只当作每周学校社团课的参与好了。
有天晚上九点半看完了《中国诗词大会》,小家伙便开始画画,一手平板一手纸砚,自己找视频学习,一直到十二点毫不疲倦。
妈妈:“该睡觉了,学习怎么没见你这么用心。”
小家伙:“我一点也不瞌睡,能让我把这幅画画完吗?”
“那好吧。画完记得收拾干净”。
过了几天。晚上,依旧看完《中国诗词大会》小家伙提出来要吹笛子。
妈妈有点惊讶也有点窃喜。赶忙放下手中的书去配合聆听。
磕磕巴巴两首曲子各吹了四遍后,小家伙淡定地收拾好东西,说“我该画画了”。
妈妈兴致勃勃地凑到儿子跟前,问他如何改变注意要练习竹笛。
他说“我不喜欢竹笛,但我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喜欢。在不确定之前,我还是不想放弃,说不定我也没那么讨厌它。”
不知道为何,儿子说出这番话妈妈竟心生感动。
于是,妈妈欣慰地对小家伙说:“那好,咱们就约定。在你没有确定非常喜欢它之前,妈妈绝不逼你练习。你根据你的情况自家安排时间好吗?”
八岁的儿子感激地看着妈妈,走过去亲在妈妈的脸上……
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明真相的长辈。教育孩子,爱要给予全面,话要说的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