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享誉画坛的西方现代派画家,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海内外红极一时,艺术水准与齐白石、徐悲鸿、刘海粟齐平。
她又是民国美术的失踪者,在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各种运动中,她无一幸免,在画坛销声匿迹30年。
徐悲鸿两次为她画像,亲自为她选编画稿,为她的画集做序并亲笔题字,取远离祖国浪迹萍踪之意,将画册命名为《青萍画集》,她也因此改名,有了现在的名字——李青萍
今天在美术馆和一些私人画廊,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是李青萍的晚年作品,它们以抽象画居多,充斥着鲜艳的颜色和流畅奔放的线条,仿佛那些色彩是活着的,正在流动的,那扑面而来的饱满的表现力,即使不懂画的人,也会有些许触动。
90多年的人生中,李青萍有许多身份,教师、画家、阶下囚、反革命分子、拾荒者…要了解这些画,就不得不说李青萍那大起大落的一生。
学生时代 受徐悲鸿惊赞
她原名赵毓贞,16岁时被川军连长逼婚,为了自由而逃离家乡,改名李媛。李媛先后在武昌、上海学画在知名画家刘海粟主办的上海新华艺专,她系统地学习了西方技法,和欧洲印象派绘画艺术。
但李媛并不完全照搬印象派的一套,已经有了自己的初步风格。
当时徐悲鸿任新华艺专兼职讲师,他这样评价李媛:“她的色彩感很好,也很有灵气,透视和线条基础也不差。作品融入了国画的写意、江南民间美术、楚艺术的影响,这都是难能可贵的…”
1935年新华艺专的毕业作品展上,李媛的作品用色新奇、技法独特,赢得徐悲鸿盛赞:“好一个新派女画家!”
远赴南洋 开创先锋画法
初出茅庐就受到名家赏识,对美术生极其难得,一鸣惊人、平步青云的未来仿佛就在眼前。此时的李媛倒并未想着出人头地她在上海当了两年中学老师,又被聘为马来西亚坤城女子中学老师,南洋的一方热土,给了她更多的创作灵感。
这里有炽热的阳光和绿色雨林,红绿相间的冲突与对比,成为李媛独特的色彩符号。
马来亚的传统民间工艺巴迪蜡染,也激发了李媛艺术的灵感。影响最深的是印度籍画家沙都那萨的泼彩画:把画纸铺在地上,约20多平米,把多种颜料倒入椰壳内,连同椰汁搅拌均匀,然后将颜料往纸上一次次泼去,如此再三,再用笔在纸上勾补一番。
李媛不断吸收着这些异域文化,融会贯通,风格逐渐成熟,用心创作出大量作品,迎来了自己的创作高峰期。
黄金时代 海内外都为她痴狂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媛和当地华侨一起组织抗日筹赈募捐,1940年徐悲鸿来到马拉西亚举办义展,再次与李媛相遇。
看到李媛旅居南洋期间的作品,徐悲鸿鼓励李媛出版画集,并亲自为其选编画稿、作序,为她的画集取名《青萍画集》,即远离祖国浪迹萍踪之意,李媛也因此改名为李青萍。
1942年李青萍回国,接下来的几年是她的黄金时代,李青萍在国内各地举办个人画展,走遍武汉、南京、重庆、上海、北京等地,画展所得均捐给抗战牺牲的烈士家属和受灾民众。
她交际广泛,蒋介石夫人宋美龄、上海市市长吴国桢等,都曾是她画展的赞助人。
人们不吝惜各种赞美,刘海粟参观李青萍画展时声称:“今日之西画引进中国,只有你与我为先驱。”
齐白石观后称赞:“李青萍小姐画无女儿气”。
她的画作还走出国门,在日本东京、横滨、大阪等地举办画展,被日本文艺界誉为“中国画坛一娇娜”。
李青萍在海内外红极一时,是当时中国画坛炙手可热的宠儿。
失踪岁月 她在垃圾上作画
然而正是在创作的黄金期,李青萍却遭到政治上的打压。
1946年,李青萍由于“汉奸嫌疑”入狱,被关了9个月零3天,最后“查无实据,宣告无罪”,她的800多幅画却被洗掠一空,青年时期李青萍的作品几乎没有留存。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李青萍在画坛“失踪”的30年,因曾经广阔的人脉交际而视为“反革命分子”,从此“被拘捕、公开管制、判处有期徒刑、劳动教养等”。
那双本该用来画画的手,去卖棒冰、糊纸盒、拾破烂。即使如此,李青萍依然没有放弃创作。她想画画只能在半夜三更,没有画材,只能从垃圾堆中捡来写大字报用的废弃广告颜料,画在旧泡沫板,包装盒,瓦楞纸上。
李青萍回忆当时的日子:“捡破烂为了能活下去,活下去是为了能画画。”
这部分练手笔的手稿因经常遭批斗、抄家,也都没能保留下来。
燃烧的晚年 画!画!画!
她的前半生曾经辉煌展翅又迅速沦落,沉寂30年,终于获得了“平反”。此时已经七十多岁的李青萍,没有默默无闻地安度晚年,再次拿起画笔去追求自由的创作。
她仿佛要把憋了三十多年的狂热,一股脑儿倾泻在画板上。
她的画用色大胆、果断,画面显得和谐,还故意将一般画家所“忌讳”的翻色效果,反其道而用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由于经济上仍十分贫穷,李青萍不能画大画,现在看到的许多李青萍80年代的作品,有很多纸背后是香烟盒子。
有一次李青萍犯高血压卧床,凌晨四点,她突然觉得自己好些了,便叫养女李美璧帮她把桌子抬过来,她要画画。
“她就是一个画痴。”李美璧说。
如今我们已难以再见李青萍青年时期的作品,所幸晚年的她又进行了20多年创作,将自己一生对艺术的理解全部挥洒于图画,留下画作一千多幅。
它们是合奏的色彩,流动的思想,让我们能一窥她那饱经风霜苦楚,依然坚忍不拔、自由大胆的艺术殿堂。
更多内容,请关注”艺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