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娘家回来有段时间了,但对小侄子的辅导还在继续,每天晚饭后我们准时相约在网络视频中。
每天大概一节课的时间,首先我会把学过的内容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复习。可以看出,已经掌握的知识点他越来越熟练,不太熟练的知识每天都会卡顿。接着就是漫长的新授环节,一个单词或一个句子前前后后要教读上百遍才能马虎过关(还不敢保证明天是否认识),隔着屏幕的焦虑感油然而生,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辅导方式的单一与枯燥,隔着屏幕的距离感,亦或是注意力、学习习惯问题?
记得王晓春老师说,教育要有研究精神,我开始反复回忆上课期间小侄子的行为举动。
1.视频辅导的第一天,小侄子学习地点在沙发。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把手机平放在沙发上,有时候在沙发上走来走去,有时候360度的大旋转,看得我眼晕,便建议他去书桌前安稳地坐下,然而建议只如一阵微风吹过,没有丝毫波澜。后来持续几天的建议都不见效,只能严肃地告诫“如果不在书桌前学习,明天我就不辅导了”。不知是小侄子把话听进了心里,还是家长听进去了,第二天接通视频时正在书桌前。
2.三节课学了一个对话。对话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中的3个小句子,只有一个单词不认识,整整学了一节课,才算读下来。建议他睡前跟着我发的语音再读几遍,也不知跟没跟读,第二天依旧费很长时间复习。(嘱咐他妈妈进行监督)
3.最近几天我发现了一个新现象,小侄子的脸臭臭的,也不敢开口读了。提问到不确定的某个单词或句子,眼神就会望向他妈妈,显然是在求助,只听妈妈不耐烦的告知“不就是什么什么嘛...”
鉴于以上问题,我拨通了老弟的电话,准备和他探讨一下小侄子的学习问题,电话那头几句话把我噎得死死地,“我哪有时间,跟他妈妈说。”“我们又不是老师,我们哪会教?”如果只是老师身份,我大概会先联系妈妈,但是碍于姑姑这个身份,总有些顾忌。真如一块巨石压在心头,喘息很困难。
王晓春老师说,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上游。良好学习氛围,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切学习的基础。所以教师必须学会指导家庭教育,帮助家长变成明白,显然,这是一项艰巨而富有智慧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