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单地讲,一方面,心理表征使大师着眼于全局来观察,看到“一片森林”,这是新手无法做到的;另一方面,心理表征还使大师可以在必要时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招法上,观察“一棵树”。
感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原来背后是心理表征在奏效。我一直很嫌弃自己能力不足,觉得脑子不够用,无知使我无知啊,神奇的心理表征让脑子不再躺枪,顺带膜拜下大脑的适应能力。
2.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
由于各个行业或领域之间心理表征的细节具有极大差异,我们难以给出一个十分清晰的顶层定义,但基本上,这些表征是信息预先存在的模式(比如事实、图片、规则、关系,等等),这些模式保存在长时记忆之中,可以用于有效且快速地顺应某些类型的局面。
对于所有的心理表征,有一点是相同的:尽管短时记忆存在局限,但它们使得人们可以迅速地处理大量信息。
感悟:回想考驾照科二科三时,一些知识我并没有记得多么牢固,但是有在头脑中不断想象路线是什么样的,到某个地方应该左转右转注意事项有哪些,如何避免失误等。这之后去练车,过程中没有刻意去思考,但是都能很顺地开下来。
如果我没有去在脑子里过几遍要点,第二天上车大脑通常一片空白,错误连连。
这就是心理表征在发挥作用吧。
学生时代的考试,每逢大考我都能考的很好,我一度觉得是自己运气好,但心理表征引发了我的思考,让我想起考试时的场景——考卷发下来后,我不急着赶紧写,而是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答题的状态:很放松,遇到难度大的先跳过后面再回来思考,实在不会的就落下,把时间放在检查做过的题目上,再就是认定自己一定可以搞定这份试卷。前提平时有好好夯实基础。
说不出具体为什么,我直觉在关键的时刻是心理表征起了作用。
3.理解这些心理表征是什么,以及它们怎样运行,最好的方式是为心理表征的概念创建良好的心理表征。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狗的例子,为心理表征创建心理表征,最好的办法是花一点点时间来了解它们,轻轻摸一下小狗的皮毛、拍一拍它们的头,并且细心地观察它们的一举一动。
心理表征的一个重要好处在于,可以帮助我们处理信息:理解和解读它,把它保存在记忆之中,组织它、分析它,并用它来决策。
心理表征潜藏在平静的表面下运转,不被人注意,但却至关重要。
感悟:第一次见心理表征这个陌生的词汇,大脑嫌思考麻烦有些想糊弄过去,总循环着说太抽象了,搞不懂的。但刚把上面小狗的例子写下来后,我突然明白了点什么。看上去神秘的心理表征,有个最最基础的基础就是去了解认识要建立心理表征的事物,不停地全方位深入思考,这个过程中自然就建立了表征,表征又促进认识思考,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循环。思考越深入,表征越细致,反之亦是。
就像这些关于心理表征有些晦涩的表达,如果没有小狗的例子,如果我不能用已有的心理表征去把心理表征的定义和自己的实际经历联系起来,那么这堆解释表征的字对我来说就是没用的符号,进不到脑子里去。
4.写作的一般规则是相同的:好好地写,事先创建心理表征,以引导你努力写作,然后监测和评估你的努力,并且准备在必要时调整这一表征。
技能与心理表征之间的关系是一个良性循环:你的技能越娴熟,创建的心理表征就越好;而心理表征越好就能越有效地练习,以磨炼技能。
感悟:小白起步,必然要经历弱弱的阶段,先头脑里过一遍定个目标列个框架,创造一个表征出来,然后努力思考练习自我反馈评估,再调整,这个循环不断重复下来,心理表征和技能一定会相互促进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