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的课,都给我一个这样的感觉,我发现我其实是不会备课的?我是想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引导学生不断地思考,引导学生真正的参与进来,但是我总是觉得我的做法实在是太刻意了,告诉学生要小组讨论了,学生就开始讨论了,告诉学生可以小组,难道课堂不是每时每刻都在活动,都在思考的吗?
芬兰女教师讲等差数列的数学课,和今天上午这个小学的科学课,我总觉得设计的很好。好在他们的每一个环节设计的都不漏痕迹,每一个环节都让人感觉顺理成章。
我发现准备一节课不是那么简单,更不是像原先那样看一看课本,熟悉一下内容,准备一个课件就能解决问题的,好的课堂远远不止于此,一节好课的一个重要的保证就是教师要挖空心思认真地去设计课程,设计教材。
记不清楚之前是否听过这个案例,隐隐约约有点印象。今天再一次听到这个案例的时候还是受到了震撼。
在写出这个案例之前,我想说一点,我不想主观地说美国的教育好,中国的教育不好。好与不好,是要看很多很多复杂的因素。有的时候只是教育的侧重点不一样而已。站在我的角度,我肯定认同美国的教育,它对一个人的发展是更有好处的。好处在哪里呢?就从今天听到的这个案例说起。
美国的课程是包班制的,就是一个老师只教一个班,这个班的课程都是由这个老师教授。这一个月课程安排是学习如何制作?,制作的过程中会考验学生的各种能力。首先就是分组,教师会根据对这16个学生的了解进行分组。然后分发制作手册和虚拟货币。下面的活动就是学生到其他老师那里买材料进行制作,老师还设计了黑市,黑市上卖的是各种闪光的小星星,但是这些小星星不是制作的必备材料,就是一种装饰,看上去美观而已。有一个小组关于是否购买小星星在组内发生分歧,在争执不下的时候,老师出面解决问题。老师首先问的是:你们的项目的经理呢?出现了问题了,你怎么不解决呢?项目经理说,我也不会解决。这个时候老师就开始做示范。他让每个人去说服别人,陈述自己为什么买或者不买的理由,不能只有判断,并且在别人正在陈述的时候,其他人不能说话,然后少数服从多数,做出决定。
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好,在这样的模式中,知识的传授只是顺带的环节,整个过程中对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培养从未间断,而这样的表达,交流,合作,妥协等正式一个学生面对生活最需要、最基本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