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课:《奇妙的想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习作是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奇妙的想象”这一单元的主题作文,本单元编排了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和习作。精读课文《宇宙的另一边》、《我变成了一棵树》都是以儿童视角去想象周围的世界,让学生在文章中感受想象的奇妙。初试身手栏目是在学习课文之后,让学生尝试去创作手指画,接龙讲故事,引导和鼓励学生要敢于想象,大胆想象。习作例文《一支铅笔的梦想》、《尾巴它有一只猫》,为学生提供习作的范例,启迪学生换个思维的角度,展开新奇的想象,并合理地、有序地写下来,供学生借鉴。最后的“习作”是形成单元的学习成果,展示孩子们的想象,创编自己的想象故事。

教学目标

1.回顾课文内容,感受想象的奇妙,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

2.结合习作例文,开拓想象的思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3.欣赏优秀习作,明确写作的方法,指导学生创编想象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习作例文和学生佳作,开拓学生想象的思路,并引导学生把自己新奇的想象故事有序地写下来。

教学准备:

1.提前一天要求学生利用手指画创作图画,教师挑选最有创意的几幅图制作在PPT中。

2.学习完第五单元的两篇主体课文和语文园地里的两篇例文。

3.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小朋友,这几幅图你们熟悉吗?这些都是我们班同学们大胆想象创造出来的,一起欣赏一下吧。



2.想象真是太奇妙了,在想象的世界里,什么都可能发生,就让我们天马行空地大胆地想象一回吧。

3.出示课题:奇妙的想象

4.读课本中的习作要求。(板书:大胆想象)



二、结合例文,感受奇妙。

1.这单元我们学习了四个想象故事,你觉得哪些想象最奇特,最吸引你?







2.集体交流,学习想象的方法。

3.小结想象的方法。要让想象更奇妙,我们可以用上这几种方法。

板书:时空转换、将人物化、 将物人化、反转视角。

4.师:那我们想象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以《一支铅笔的梦想》为例:


板书:联系特点(想象的内容都和本体特征相关联。)

    围绕中心(所有想象都围绕一个中心。)

6.我们该如何有序地展开想象呢?一起看看课文的方法。



板书:现实——想象——现实

三、交流引导,启迪想法。

1.出示《习作》中的题目。



2.提出要求: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题目,大胆地说说自己奇妙的想法。

3.小组互相交流,互相补充。

4.指名说说。

5.师生评议,纠正补充

6.胸有成竹,才能文思泉涌。我们下面来列一下写作提纲。




四、欣赏佳作,创编故事。

小朋友们的想法都非常奇妙,要是把这些想法变成故事写下来,该怎么写呢?

1. 出示佳作《手罢工啦》,集体讲评。

      晚上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我的手罢工了。没想到早上醒来,梦想“成真”了,我的手变成了一个拳头,手指也打不开了。

      以前穿衣很迅速,现在只能先把衣服在床上铺好,然后再吃力的钻进衣服里,站起身,再用力蹦几下,才能穿好。

      我来到餐厅,发现爸妈没有做饭,他们苦着脸说:“宝贝,我们的手罢工了,我们没办法做饭了。”

      于是我建议到外面去吃,可是到了外面才知道,餐馆老板的手也罢工了,他们只能把锅和铲子绑在胳膊上才能做饭,做好后只有再把锅铲卸下来,才能用双拳夹住顾客给的钱。真是太不方便了。

      等了好久才吃上饭,没有了手,吃饭也变得异常困难,我快要迟到了,奔跑者来到公交站台,却被告知司机的手罢工了,公交车只能停运了。还好我家离学校不远,气喘吁吁地跑进学校走进教室,这时已经上课了。

      老师上课的样子很奇怪,他教我们数学,却不能用手指表示各个数字,因为他的手也罢工了。他不能板书,只能空讲,我们听不懂,就起哄。老师急了,对我们大吼,他喊得却是我的名字,还用他的拳头打我。

    我揉揉被打疼的肩膀,却发现爸爸在眼前,他的手并没有罢工,他大声对我说:“小懒虫,怎么还不起床去上学。 ”啊,我原来没有醒刚才的情境是在做梦。

      看着我灵活的双手,我亲了它们一下,说:有你们,真好!

2.回答问题,小结写法。

(1)这个故事抓住了什么去想?

(2)产生了哪些奇妙的想象?

(3)故事的结果怎么样?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学生自主创编故事。

请你赶紧拿出笔,把你刚才奇妙的想法有序地、合理地写下来吧。

五、分享交流,体会快乐。

1.和同学分享习作,说说什么内容写得有趣,最吸引你的?什么地方需要修改?

2.根据同学的评价,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

六、总结延伸,感受魅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节课我们也大胆地尝试了一回,感受到了想象的神奇魅力。下节课我们继续写,继续分享我们的想象故事。

板书设计:

时空转换      大胆想象

将人物化      联系特点

将物人化      围绕中心

反转视角      现实——想象——现实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