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参加比赛的课题,我最终选择了咱们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宇宙的另一边》。此单元为习作单元,主题为“大胆想象”。两篇精读课文,两篇习作例文,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讲述了神奇有趣的想象故事,让学生充分感知想象的神奇和有趣。
教师用书上如此建议:“本单元的精读课文在内容理解和语言积累等方面不宜作过多要求。主要是让学生充分感受丰富、奇妙的想象,依托课后习题引导讨论交流,帮助学生展开想象、拓宽思路,为单元习作积累经验。”同时,还强调了习作例文重在“用”,而不是“教”。
儿童是天然的想象能手,我觉得这类习作启发和鼓励更为重要,辅之以一定的写作策略,当然是如虎添翼。写作的指导,写什么也许比怎么写更重要。为孩子打开思路,让他们能够大胆地释放自己的想象力,应该是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有乐趣,就是写作最好的动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想象类习作的要求如下:
第一学段: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
第二学段: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第三学段: 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最近喜欢读课标,而且特别喜欢把课标中对某一个能力的训练要求,从几个学段对比来研究。所谓的螺旋上升,就能得到很好的验证。每个学段都有这个内容的训练,但每个学段又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课标对想象类习作的学段要求也是有梯度的。低段的要求就是“写”,重在参与、体验。中段要求“不拘形式地写”,这个“不拘形式”,包括不拘字数、不拘语言和肢体动作、不拘文本和图画等,其实是在提醒我们,不要给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以免绊住孩子想象的脚步,压抑其想象的热情。中段除了“不拘形式地写”,还要求“写清楚”,对习作的语言、内容和顺序安排有了初步的要求。高段的要求又上了一个层次,要求从“写话”进阶到“写文章”,从“写清楚”进阶到“写具体”“感情真实”,同时在文章结构上提出明确要求:能“分段表述”。总体来看,小学低段想象类习作重在体验,鼓励尝试;中高段则重在激发兴趣,辅以最基本的叙事技巧训练。
于是,又想到了最近设计的《宇宙的另一边》。新课标倡导通过积极的言语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参与,就是最好的学习。在阅读教学中设计想象类表达活动,就是通过写作让孩子们参与阅读。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文本理解的关键处介入写作,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需求,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学习知识不是外部的硬性植入,而是来自主动发现、求索的内部生成,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程度越高,理解掌握得就越深刻、越牢固。所以,常常会有人说,知识和能力是孩子学会的,而不是你教会的。对于文本的阅读和鉴赏,既不是文本对读者的单向作用,也不应该是文本内容的简单灌注,而是发生在文本和读者之间的积极的关联中。真正的鉴赏,需要参与。写作,就是很好的参与式阅读。
理解是运用的前提。一味地在多写多练中自己总结、发现写作技巧,往往事倍功半。读写结合,从读学写,以写促读,是最简便的教学路径。
《小学语文教师》里有段话说的恳切:“儿童文学是浅语的艺术”,给学生多一些鼓励与呵护,少一些限制和束缚,让学生用清浅的语言快乐地想象与倾诉,这样的教学才会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