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平回到家,才知道父亲写信是因为要分家的事。他知道哥哥少安不愿意分家,他也力量哥哥为什么不愿意分。所以亲兄弟之间有了一场谈话。
少平对少安说的话,完全是个大人的口吻,他支持分家,还说要分得汤清水利,亲兄弟明算账,经济上分得越清,将来越有利于安定团结。少安对弟弟的这套说辞很不理解。在他眼里,弟弟就是弟弟,弟弟一定要生活在哥哥的羽翼下。少安读的书少,不可能有少平那么深刻长远清晰的认知。虽然在村里,他也是一个能人,但是他的能,跟少平相比,是大不一样的。但是少安又比老实本分的孙玉厚强,至少在双水村这片小天地里,敢闯敢干,称得上人之龙。
少平不但支持分家,还说要把户口迁到黄原去,将来还要把父母也搬到黄原去。他的这一番话,让少安对弟弟刮目相看。你小子行啊!比你哥我还能折腾!行,那咱就比一比,看谁厉害。
以前听说过兄弟分家的故事,家里有多少房子多少地多少钱多少物品多少粮食,都要摆在明面上,东边三间给哥哥,西边三间给弟弟,甚至还会把父母亲分别分给兄弟两个人。主持分家的人一般是亲娘舅或者家族里比较有威望的叔叔大爷。分家的宗旨就是一定要公平。家里的财产一定要平均分给兄弟几个,谁也不能占便宜。记得爷爷当年给我讲过,太爷爷给他和二爷家分家的时候,因为只有一只铜壶,没办法分,就把铜壶砸坏,一人一半。
孙玉厚的家是怎么分的?只是口头一说,少安和秀莲去新窑另起炉灶,其他的还是老样子。听起来一点也不像分家,可这家的的确确是分了。这就是孙玉厚家的现状,团结又友爱,难舍难分。
少平回来这一趟不容易,他必须把想做的该做的事情都安排好。他去看了姐姐,看了妹妹,还意外地遇到了高中同学侯玉英,那个追了他好久的跛脚女人。他离开黄原的时候,除去给家人买东西,身上还有一百多元。等他再次回到黄原的时候,就只剩下五毛钱了。他把自己身上的钱全部分给了父母、姐姐和妹妹。这也预示着,他已经打定主意,要用自己的血汗钱养活一家老小。他的肩上更多了一份责任和义务。
他在东关桥头,没能成功找到工作,只能回到之前辞了的物资局工地。他用身上仅有的五毛钱买了一盒烟,送给当初的工头。工头爽快地同意让他回来继续上工。决定他去留的一定不是那盒烟,而是之前他卖命干活的态度,但是那盒烟的确也起到了敲门砖的作用。这样看来,少平的情商真是不低,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透着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