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一口气看完了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文章不长,但却内涵深刻的道理。对此有一点点浅显的认识与感想,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1
若菱从一开始的总是萌生想死的念头到最后找到真我、还原本来的状态,实在是不得不佩服人思想和意念的伟大与神奇。
作者说“走出观念,还原本来”其实是一件非常容易做到的事情,只要你下定决心去做,就会做到。但是难就难在人很难下决心,我们宁愿困在原有观念的牢笼中安于现状,也不愿意冒险冲破监牢,去未知的世界闯一闯。
因为我们追求金钱、权利、名誉、健康、快乐、爱、性等等一切外在的能够满足我们空虚的内心的东西,我们心甘情愿地套上了我们所追求的东西给予我们的枷锁,我们成为了它们想要我们成为的样子,我们失去了原本的我们。
2
那“原本的我们”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呢?
“我是谁?”这是若菱遇到那位穿着白袍,身上散发祥和宁静气质的老人时,老人问她的第一个问题。
若菱想从她的职业、她的性格、她的经历、她的生活等等所有的方面去定义“我是谁”,但是这些回答都被老人否定了,因为这是她的身份认同,是她的外在标记,而不是内在的真正的“我”。
我也常常在想“我是谁?”“我是什么?”“为什么这个身体拥有的是我的意志?”每次想这些问题的时候,都好像自己是个哲学家,但是从未想明白过,这是多么高深的问题啊。
3
在看了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之后,我想我点明白了。
原本我也像若菱一样,以为“身、心、灵”便组成了一个“我”。因为“我”是有自由意志的,“我”有可以控制自己情感的心,“我”有一个尚还健康的身体。但是这一切都不是“真正的我”。
老人说“从小到大我们都有一个意识,这个意识在有记忆以来便一直存在,陪着我们上学、读书、结婚、工作,而且这个意识一直在我们的身体里没有变过;尽管我们的身体、感情、感受、知识和经验都在变,但我们仍然保有一个基本的内在真我,作为目睹一切的观察者;并且它不会随身体而生,不随死亡而消失。”
这个“真我”真是神奇,我有感觉到过它的存在吗?它一直存在于现在的我之下吗?这个“真我”到底是什么呢?
老人给我们画了一幅图。
4
“真我”被身份认同、身体、思想、情绪等一些外在的东西所包裹,我们在长期的角色扮演中,失去了与“真我”的联结,渐渐找不到“真我”了。但如果我们丢弃外在的身份认同,不被思想、情绪、身体所限制和阻碍,我们就能展现出“真我”的特质。
而我们的“真我”始终在追求从内心油然而生的喜悦、和平以及无条件的、不计回报的无私的爱。因为“真我”曾经体验过爱、喜悦及和平的美好。
5
我们这一生会遇到不同的人,经历不同的事,正是这些人和事构成了我们的人生。在适当的阶段,会有适当的人和事出现,就像冥冥之中自有安排似的。这些人和事提供给我们灵魂所要学习的课题,有些人甚至帮助我们来完成特定的课题。
于是我们会在这些人和事中,慢慢成长,慢慢发现自己的内在。但是我们在本质上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所以所有我们遇到的人和事都不能从本质上改变我们,能改变我们,让我们成长的从来都只有我们自己。
我们不能依赖于他人来改变自己,这样行不通,所有一切的改变都是通过自己的意志来实现的。寻找“真我”的过程也许是痛苦的、迷茫的,或许会遇到严峻的考验,发现自己的阴暗面。我们能做的就是诚实地面对自己的阴暗面,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光明。如果我们不能直面自己阴暗的人性,把这些隐藏在光明之下,并把它们与光明混淆一体,短期之内我们自我感觉良好,但长此以往,我们离“本我”会越来越远,最终获得的只是一个虚伪的自己,直到将死之时才发现自己其实欺骗了自己一辈子。
6
若菱说“我们的本来面目是合一的、空无的虚空,就是道,就是空。”我们一直生活在“有”的一面,但是我们的世界是二元对立的,有对有错,有“有”当然也有“无”。
我不主张将“无”认为是“无意义”。原本我们最终的结果就是死亡,无论我们怎么努力、怎么富有、怎么伟大,任何人都逃不脱死亡的命运,我们走的就是一条通往死亡的道路。就这一终极结果而言,我们的生命又有何意义?
但是生命只有一次,正因为它的唯一性,我们才要好好的活,活出本来的自己,追求爱、喜悦与和平。
“真我”不等于“我”,但却是“我”最原始的状态,我们早就认识“真我”,只不过在“有”的世界中,被不断地包裹上外衣,失去了与我们的联结。那么就让我们走出固有的观念,还原本我,做一个自在的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