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做“小课题” 》 读书分享
—— 课题实施篇(4 - 7 章)
河南 张志华
各位老师们,大家好!在正式开启今天的分享讲座之前,我想先抛几个小问题,让大家的脑袋瓜热热身,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踊跃留言互动哈!
第一个问题,面对学生成绩像“彩虹糖” 一样参差不齐,大家有没有想过做个小课题,研究一下怎样分层教学更有效呢?想过的老师请在评论区扣 1 。
第二个问题,有没有觉得课堂纪律管理就像驯服一只调皮的小怪兽,让人头疼不已?要是用研究的方法,大家觉得从哪儿入手比较合适呢?不知道的老师扣2 。
最后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家校合作超级重要,可落实起来却困难重重,就像在泥沼里走路。要是做个小课题,你们觉得哪种研究方法能帮我们找到更好的合作模式呢?知道的老师扣3 。
大家别担心答案对错,参与进来就是成长!非常感谢大家的积极互动,有了你们的参与,今天的分享肯定更有意思!
老师们,教学就像一场刺激的冒险游戏,咱们每天都在和各种挑战“过招”。今天,咱们就跟着《教师如何做 “小课题”》这本书,走进第 4 章到第 7 章,学习一套超实用的 “秘密武器”,也就是做小课题研究常用的方法。掌握了这些方法,咱们就能把教学里的 “疑难杂症” 变成提升自己、改进教学的好机会,就像游戏里收集了强力道具,一路 “开挂” 升级!
一、第四章:如何用“文献研究”来理清现状
(一)文献研究的特点
文献研究法,听起来有点高大上,其实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知识寻宝之旅。它有三大厉害的特点:
超越时空:它能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就像拥有了一台时光机和任意门。通过对古今中外文献的调查,我们能研究极其广泛的社会情况。比如有个区级课题研究口述史料在20世纪的科技与文化单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教师就利用口述史这个专门学科,跨越整个 20 世纪,对科技与文化史进行全面梳理。截止 2007 年,国内相关研究回忆度有 120 篇,访谈有 31 篇,发表论文有 34 篇,这就是文献研究超越时空的魅力。
间接调查:它是一种间接的非介入式调查,就像一个隐形的观察者。我们只对各种文献进行研究和调查,不与被调查者接触,不介入被调查者的任何反应,这样就避免了直接调查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小麻烦”,比如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反应性误差。有个幼儿教师申报课题 “创设童谣环境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实践研究”,通过研究文献,发现童谣对提高幼儿交往能力没有明显作用,后来又详查民间童谣的相关文献,受到启发,最终确立了 “民俗童谣在幼儿园区角活动中的实践研究” 的课题,这就是间接调查的巧妙之处。
方便自由:文献研究受外界约束比较少,只要找到了必要的文献,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研究,就像带着一个移动的图书馆。就算研究过程中出现了错误,还可以通过再次研究进行弥补。很多一线教师没有太多时间精力去大海捞针般找文献,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检索,用相对较少的人力、经费和时间获得比其他调查方法更多的信息。
(二)文献研究的类型
文献研究依据研究的性质可以分为基本型和高级型。
基本型:对有关研究课题的现有知识进行总结和评价,就像是给知识“整理衣柜”。目的是陈述现有的知识状况,不断缩小和澄清一个研究主题。一般教师做课题研究都需要做这样的文献研究。比如上海市普陀区红樱桃幼儿园张飞老师做的 “红樱桃幼儿园红樱演歌台课程实践项目的研究”,在研究初期,课题组收集了大量相关文件,初步澄清了研究主题,掌握了中班儿童的发展目标、身心特点之后,把资料梳理成一份基本的文献综述。这份综述虽然简单,却让课题组成员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有了清晰的认识,为下阶段的实践开了个好头。
高级型: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后确定研究者的研究主题,是确立原创性研究问题的基础,就像是在知识的海洋里找到新的宝藏岛屿。高级的硕士论文和所有的博士论文都以此作为寻找课题研究中未知领域的垫脚石。
(三)文献研究的方法
文献研究的方法有三种,每一种都像是一把独特的钥匙,能打开不同的知识大门。
信息推理法:简单说,就是从文献的某一种或某一要素出发,运用背景知识和逻辑规则,导出新的知识或结论,就像从一颗小种子推理出一棵大树的样子。比如有文献研究“学生好的课堂绩效与积极的课堂交流是否有直接关系”,运用信息推理得出,学生好的课堂绩效可以直接归因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积极人际关系、学生学科学习的起点能力、课堂教学内容的有趣性等因素,这是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蒋慧敏的一个案例。
内容分析法:将非定量的文献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并以这些为素材对文献内容做出定量的统计、描述,再根据这些描述做出关于事实某一方面的判断,就像是把一大盘水果分类称重。比如上海市杨京中学的李海林统计小学教师这一教学刊物20年来的作者年龄特征,从中得出 20 年来语文教育研究者的特征;根据小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语病做分类统计,分析同类语病在不同学段的分布情况,得出小学生认知发展与语病变化的情况。
次级分析法:为了某种目的,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加工,创造出文献的过程称为初级分析。在分析研究这些文献的时候,对文献中所包含的资料进行新的分析和研究,称之为次级分析。它要对文献在处理资料时的分析框架本身做分析,就像是检查一个盒子的内部结构。比如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蒋慧敏的一位教师在研究课题“小学生学习风格对阅读学习的影响” 时,参考了大量经过初级分析和次级分析的文献资料,随着研究的进展,又对这些文献进行研究分析,形成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阅读学习风格的文献综述。
(四)文献研究的步骤
依据主题锁定关键词:教师小课题研究过程中有两个环节要应用到文献研究法,一是选题没确定之前,通过翻阅专业杂志或网络文献获得启发;二是选题确定之后,根据选题和关键词进行系统的文献搜索和分析。确定研究主题后,研究者要进一步锁定与之相关的关键词,一般提出三到五个关键词,有时还需要确定与某些关键词相反的词语,比如“惩罚教育” 和 “赏识教育”。关键词是文献检索的关键要素,没有关键词,就像在大海里没有指南针,无法进行文献检索。当研究者还没确定选题和关键词时,可以先翻阅文献,在翻阅中逐步形成自己的选题和关键词,然后借助它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文献研究。为了避免重复研究,在确定某一问题的研究前,应该进行全面、细化、系统的检索,了解针对同一问题的综述是否已经存在或正在进行。
依据关键词检索文献:关键词确立后,需要制定文献研究计划,包括简述文献的方法及策略、选择文献的标准和评价文献的方法等。对于教师而言,网络搜索将成为首选的简述方式,目前常用的网络资源平台有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读秀和超星数字图书馆等。cnki 是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的简称,已经建成的数据库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其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之一,一般称之为中国期刊网,是中国学者普遍采用的文献资源。超星数字图书馆也是比较有影响的网上图书馆。虽然未来的文献检索越来越依赖网络,但手工检索也有它的优点,现在依然比较流行。中小学教师最常用的手工检索方式是检索专业期刊和著作,基本程序是先确定专业杂志,然后逆向查阅,比如从某一种专业杂志的最新一期开始,逆向查阅近十年或 15 年、20 年的文献,最后跟踪索引,查阅完几份专业杂志后,找出某些重要的文章研究,重点查看这些文章后面的参考文献,然后用滚雪球的方式追踪关键文献。不管是手工检索还是网络检索,最后都会面临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时候可以终止文献检索?可以检查以下几个任务是否完成:是否已经找到了本领域频繁被其他研究者所引用的三份关键文献或三个重要作者;所找到的文献是否已经显示出三个不同的意见和立场,是否已经找到正方和反方,以及具有综述研究性质的关键文献;所找到的文献是否已经显示出三个不同的研究阶段,后面的阶段在哪些方面超过或者遗忘了前面的研究。文献检索还包括人工手工检索有关专业杂志,步骤是初筛、阅读全文。
依据文献分析解释:筛选后,对所得的文献进行书面描述和分类,以确定最终被纳入的文献。根据预先设计的表格提取有关的数据资料,其结果可反映研究质量的指标及其他重要资料。然后按照统计原理,对于提取的数据,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处理。一般采用定性分析,即采用描述的方法,将研究文献按对象、干预、措施、结果等进行解释总结,得出结论。
(五)文献综述的撰写
文献研究的结果呈现就是文献综述的撰写,它是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综合的基础上,研究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综合叙述后形成的情报研究成果。文献综述的撰写格式与一般论文不同,研究型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则关注于主体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撰写文献综述时字数要控制在4000 字左右,以评述为主,不可罗列文献。若要为开题报告做准备,那么整篇文章的结构应该是漏斗状结构,即研究进展、问题是什么、怎么找下一部分。
文献综述的格式一般包括四个部分:
前言: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性、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释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以200 - 300字为宜。比如有个案例,研究者在前沿部分开门见山引出研究主题,介绍了文献的来源、相关著作以及 cnki 数据库,给出了检索词,说明了文献的范围、时间跨度是 2005 至 2012 年,进而引出文献综述的重点,从实践智慧、教师实践智慧、幼儿教师实践智慧三方面进行综述。这样的引言言简意赅,信息丰富,便于自然过渡到综述的主体部分。前言部分常用的句式有……(此处可列举一些常用句式)
主体:主体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格式,只要能较好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以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主体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作者也可以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方面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主体部分根据内容多少,可以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为了便于中小学教师操作,书上主要介绍了三种架构维度:
时间维度:也称为纵向维度,围绕研究主题,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对已有研究的历史演变、现有进展、未来走向进行描述,呈现该研究主题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轨迹,动态性强,层次清晰。比如有个案例,基于时间维度,把20世纪 60 年代、70 年代和新时期三个发展阶段的课堂观察实践与发展动向进行了梳理和介绍,较为清晰地呈现了课堂观察发展的历史脉络。
空间维度:也称为横向维度,针对研究选题聚焦于国内外研究现状,或者从本校、本市、本省、国内再到国外进行横向的描述和对比。比如“学生思维评估品质培养” 的文献综述,依据空间维度,将欧美和我国对小学生思维品质的研究现状分成三大板块给予介绍,在介绍过程中进行比较,从而得出进一步的研究建议。
主题维度:围绕既定选题,对已有的研究成果中的不同观点进行分解、整合、再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介绍。主题维度的架构方式也是在一定时空背景下进行的,只是更多关注与主体相关的文献信息。比如有个案例,研究者对向量法在全国课改中的研究现状进行了主体分解,将其分解为体现地位以及专家学者的不同看法等视角进行具体阐释,实现了对这个研究主题更为全面的介绍与分析。主体部分常用的句式有……(此处可列举一些常用句式)
总结:对综述的正文部分做扼要的总结,作者可以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以不写总结。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以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综述类论文的参考文献数量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的三到五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同时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引用文献要忠实于文献内容,最好不要间接转引文献。
(六)写作案例的评析
可以从点评前言部分、主体部分、情报综述、总结以及最后的总评等方面进行评析。(此处可列举一些具体案例进行详细评析)
以上就是关于文献研究的一些介绍,接下来我们进入今天的第五章学习:如何用调查研究说明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