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来学校做了一个有关翻译的讲座--"以正确的理念指导翻译",颠覆了我对翻译以往的看法。
以前我一直认为笔译就是作者怎么写译者就怎么翻,一直觉着译者是为作者服务的。
但是讲座中,李教授讲到,译者与作者的地位是一样的,只是分工不同。译者不是翻译作者说了什么,而是翻译作者想说什么,甚至应该说什么,翻译不是单纯语言的机械式转换,翻译活动中还有很多其他因素,比如背景知识、上下文、作者(说者)的意图、读者(听者)的接受能力、文体的一贯性、情感色彩等等。在很多情况下,甚至联合国的文件中所写的内容本身并不一定是准确的,那么在翻译的时候,文章中遇到数字,要重新算一遍,检查作者写的是否准确;遇到具体的国外法律等,要查找原文看有没有此条法律已经是否作者所写与官方一样(用国外网站,切忌中国网站!);文章中有方位,重新查谷歌地图,看作者是否写对;遇到国外历史,查找外国文献,看是否属实。他还通过例子一一展示。发现错误要联系作者,是否修改。所以在翻译的时侯要站在更高的位置去俯视作者,这样才能找出作者的错误,做到更准确的翻译。这样看来,译者其实还有一个责任,就是在翻译的同时,顺便给文章把把关。译者不是作者的农奴。
讲座中还讲到,翻译离不开谷歌,李教授还展示了如何使用谷歌来辅助翻译,比如翻译"热烈欢迎参加会议的代表",那么这句话应该怎么翻译才是native speaker的说法呢,于是就把能想到的关键词输到谷歌,会出来很多网页的新闻关于这句话的正宗说法,比如A warm welcome to the conference!谷歌是纠正语法的最好的工具。
在整个讲座过程中可以发现,李教授并没有太多的强调很多理论性的条条框框的翻译技巧及英语学习,他更多说的是认真负责的态度、职业精神以及审判式思维、批判性思维。特别是通过看他的朋友圈发现,他尤其注重倡导审判式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而这些是人工智能在翻译过程中无法做到的。
最后,他总结到:翻译,其实是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原文调查研究+批判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