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放假,我就从老师变了全职的妈妈。
近几天,女儿的活动安排较满。上午科技馆小小科技辅导员培训,下午少年宫合唱排练。中午,就只能随便找个地方用快餐解决了。
昨天中午,我们从科技馆出来,到解放碑的汉堡王,点了套餐开始午餐。
吃着吃着,乐乐看了看薯条包装上的宣传语“其实粗线条一点没什么不好”,一本正经地对我说:“妈妈,你看,你就别再减肥了!”
听到此言,第一反应,感觉好有趣,不由得乐了。
细细一想,就更有意思了。
第一,她已经读懂了这句话的基本意思;第二,还能根据意思作迁移,把话题转到我平常较为敏感的身材保持上。
这是细致观察的表现,也是主动思考的结果。
于是,我接过话茬,饶有兴趣地跟她聊起来。
后来,围绕“粗线条”一词,经讨论我们读出了好多意思:
一是这家的薯条个头要粗一些;
二是画画时的线条可以粗一些;
三是身材不够苗条;
四是做事大大咧咧缺乏细致。
最后,上升到“汉语好有意思”。
不经意间,小学语文老师的角色展露无疑。职业精神太明显,有“三句话不离本行”之感。
但是仔细回想,又觉得这样的“作”对于家长和陪伴而言,其实又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终生的老师。
家长如何才能成为孩子的老师?看看“粗线条”,给我带来的真实启发吧!
1、留心观察,注意孩子的言行
只有认真观察,才能发现孩子在学习生活中的状态,从而对症下药,让教育与引导变得更有针对性。
昨天,如果我没有观察女儿的言行,就不会发现她在对我说“不要减肥”之前,已对包装纸上的那句话看了又看,也不会发现她知道了薯条与身材的内在联系,主动在把“粗线条”进行运用与迁移。
2、保持敏锐,发现教育的契机
家长们都有教育引导之愿,但很多时候,机会就在一瞬间。只有时刻保持一颗敏锐的心,才能抓住契机,及时引导。
孩子的生活无非就是衣、食、住、行、学,看起来每天都一样。但内心敏锐,就能发现轨迹可能相同,但表现也许相异。
比如,同样是吃薯条,乐乐有时在意的是番茄酱多与少带来的口感变化,有时关心的是番茄酱滴到薯条上的造型不一。而昨天,她留意的是食品外包装上的那句宣传语——其实粗线条一点没什么不好。
3、适当拓展,找到生活的链接
孩子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需要由此及彼、适当拓展,才能深入浅出、以小见大,让知识得以更好的理解。
比如昨天,听了乐乐的话,我没有敷衍作答连声回应“好好好,不减肥”,而是故作惊讶主动追问“这是什么意思”。
她说,以前的薯条细一些,这个“粗线条”肯定就是指这家店的薯条要粗一些,有点不一样。那人也是这样啊,有的胖,有的瘦,各有千秋,胖一点也没关系,所以就不要减肥了。
由此,我发现了她说话的缘由,也知道了其理解的程度,对后面的引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
4、自然适切,不露教育的痕迹
任何人都渴望得到认同,不喜欢别人对他指指点点。所以,家长要教,但要教得无痕,引而不露。不然,实施无力,枉费心机。
听了乐乐叫我不要再减肥这句话,发现她对“粗线条”至少已经有了两种理解。所以,再跟她讨论“粗线条”的意思,既是利我之意,也是顺她所为。
后来,我们对“粗细条”有了四种理解,从此物到彼物,从直观到抽象,给她带来的不是压力,而是满满的成就感。何乐而不为呢?
5、以小见大,激发学习的兴趣
学海无涯,学无止境。最好的学习不是随时打上句号,到此为止,而是由此及彼,走向深入,不断地推开这扇窗,引导其走向那个门。
针对“粗线条”我们有了四种理解,应该算是不错的“战果”了。
但发现秘密,找到规律,才是打开教育的正确方式。
所以,我会跟乐乐进一步聊到“汉语文化”的词义丰富、有意思,让她对“一词多义”的现象产生兴趣,从而爱上学习,主动学习,关注更多。
暑假,孩子已从学校回归家庭,家长也应责无旁贷地当起老师,陪伴孩子。
希望我和女儿这一“粗线条”里的细发现,能给你带来思考与启发,助家长华丽转身,促孩子健康成长!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
期待共话教育,一路相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