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曾经从理论层面分析过用户归属感如何建立的问题,用户使用体验与用户归属感其实是某种一致的东西,简言之就是让用户更加舒适、自由地在产品中解决自己的问题。具体到产品设计层面,我们应该怎么去建立一整套合理的产品设计思维,是这篇文章将要解决的问题。
接下来从两个大的方面来思考下设计层面如何提高使用体验,一方面是产品功能元素处理,另一方面是产品设计的人性化考量。这些所有的要点都会从为什么及如何做两个方面来考量。
一、产品功能元素处理
产品功能元素如果处理不当往往给用户带来极大的困扰,会使用户在繁复的工具和功能中迷失自己,就像拿着一个缺柄的螺丝刀,完全用不上力。当然,这种说法还是比较抽象。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时间和空间这两个角度来考虑产品功能元素(或产品元素)的处理以提高体验:空间方面就是通过产品元素的精减、整理,处理好背景元素来提高使用体验,并且突出好坏体验的差异性来让用户感知到体验的优化;时间方面主要是尽可能缩短时间、合理隐藏或提示时间来使用户安心。
(一)精减产品元素
第一,为什么精减产品元素能够提高体验?
一方面,所有人都希望能够有一个容易上手的产品,另一方面所有人都希望这个产品能发挥他们预期的每一样功能。
因此我们要为他们尽可能精减所有现阶段不必要的功能,通过不断简化产品,来获取至简的产品体验;当然所有从用户处获得的功能都是有一定市场空间的,所以我们要集中保存这些被砍掉的功能,以方便后期的功能拓展或产品线拓展。
第二,如何精减产品元素?
我们可以从四个方来考虑精减产品元素的问题:
首先,减少产品元素
通过缩小产品的形体来降低人们对产品的期望,这是因为小的东西比较容易引发怜悯之心。因此现有的高科技的产品都设计得更加小、更加轻薄。
比如:手机产品大多设计得尽量轻薄,如果不是因为用户对看视频有需求,那么手机还会设计得更小,当然智能手表/手环(iWatch等)的出现也让那些没有视频需求或者把视频需求转移到其他终端的用户趋之若鹜。
还比如:这两年的无线耳机(尤其是苹果耳机)的发展,将耳机线部分或彻底抛弃,也是在通过精减产品元素来让产品体验更加好。
其次,隐藏产品元素
将复杂的功能隐藏,让用户能够通过自己的意愿来掌控自己的期望。
比如:在在线产品设计中的隐藏与打开功能,通过将多余的按钮、表格、表单放到附属页(弹窗等)或单开页面来实现页面的简洁,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的同时并没有减少产品的功能。
再比如:比较典型的收缩型军刀(瑞士军刀)等都是把复杂的工具都隐藏起来,用户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要用的工具展示出来。
再次,把复杂性从用户端挪开
把复杂的处理工作从用户端移开,只留下用户需要的结果,这样也能把复杂的工作在用户面前简单化,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比如:互联网行业的云平台发展越来越快,相较以前的客户端产品,B/S架构的产品比比皆是,这些都是基于互联网传输速度不断加快,很多以前需要在本地处理才能保证效率的内容现在完全可以放到云端(远程处理中心)来处理,然后传回结果给用户,并且因为处理速度更快使得效率比以前更高。
再比如:淘宝以前某个阶段为了方便卖家提高销售量,提供一系列分析货架上不同商品的数据分析工具,但实际上使用率很低。后来淘宝直接将这个分析工具简化成一个按钮,并把优化的结果显示出来,让用户能够一键优化货架的展示以提高一定百分比的销售量,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卖家使用的使用难度,提高了使用体验,从而提高了卖家使用这个工具的积极性。
最后,提供附加价值
提供附加价值其实是一个补偿措施,因为通过前面的精减,使得产品的形体更小,功能更简单,这样从一定程度上会让用户觉得产品不如哪些形体看起来更大、功能展示更多的产品。
提供附加价值可以通过两个大的方面来处理,一方面是利用名人效应,通过相关的与产品的气质特点相关的名人来宣传产品,这样可以通过名人效应来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另一方面是通过更加优质的产品零件来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有这么一句话:“如果好的零组件能够做出卓越产品,好的不得了的零组件就更能够制造出传奇经典。”
举个例子:手机品牌商往往通过宣传产品的贵金属原件或者更加精密的电路原件来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还有的通过提升产品的防水性能来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这些能力并没有增加产品的功能,而只是通过产品元素之间的合理组合和使用来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让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更加舒适,不怕进水、更快快速、更加耐摔等。
在举个例子:手机品牌商VIVO和OPPO为了吸引年轻人群体的购买,邀请一些一线的流量明星来为产品代言,突出手机的拍照功能和潮流特质,以此来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和使用体验(当然这种体验提高更多的不是表现在功能增强上,而是表现在心理满足上)。
(二)整理产品元素
第一,为什么通过整理产品元素就能提高体验?
这一点与上一点类似,都是在精简产品元素,让产品变得更加简洁,妥善组织能使复杂的系统显得比较简单。当然,只有在类别比必须整理的物品数目少很多时,这种做法才管用。
人们总是不太习惯过多的选择,因此如果要处理的东西或功能比较少时,比起要面对太多的选择,这种生活肯定要简单得多。但是如何整理就变成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第二,如何整理产品元素来提高体验?
首先便是分组归类。我们随便到一个电商网站,我们都可以看到各种商品下面标记着各种分类标签,这些分类标签便帮助平台、卖家和买家来整理商品的各个属性,帮助他们对商品进行对比来进行选择。
另外在分类之后,我们还会对所有的类型进行重要程度标记,来区分出我们更加关注的标签类型,以此来调整我们的注意力,减少需要关注的事务数量,提高使用的体验。
举例来说:京东商城会对每一个商品下都有一系列属性标签,并且京东还会把重要的属性直接展示出来,供用户进行筛选,而把不那么重要的属性隐藏起来(放在高级选项后面),如下:
同时,通过这个排序我们可以看出来,用户的关注顺序依次为品牌、屏幕尺寸、运行内存、网络等,其他类似机身内存、电池容量等都放在高级选项中收起来。
其次,要说明的是,为了将产品元素整理得更加精简,类型间的差异可以比较模糊。一定要明确的是,整理是为了将产品变得尽可能地精简,所以类型之间的差异性反而可以放低要求。当然这样会使得产品的类型更加抽象,但是这种抽象只要可以被理解,那么就是有必要的,不然整理便成了一句空话。
有时候,我们更需要野蛮的整理方式,这种方式更能够让一切简单起来,让单次选择的选项尽可能更少。虽然这样做可能导致我们要分层次选择,但让每一次的选择更加集中会更有利于用户的使用体验。
(三)合理的处理背景元素
第一,为什么关注背景元素能够提高体验?
在产品体验中,背景因素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至关重要的。背景因素主要用来营造产品的使用环境,它能标识出产品的特色和调性;同时也指引用户不断展开问题解决的路径。用户能够在这些使用场景中体验到被专业人士周密关怀的安心和舒适。
第二,如何通过背景因素来改善体验?
首先,虚无有实体
虚无作为一种不一般的存在,在中国古代非常受欢迎。虚无越多,意味着产品体现出来的信息越少,那么这些有限的信息就会受到越多的关注,因为东西越少,我们越重视我们拥有的一切。
举个例子:现在很流行的艺术字衬衫,整个白色的T恤上就写了一行或多行比较文艺范的句子,人们很容易就会去关注T恤上写的文字,而不是T恤的亮白的底色。
其次,背景营造出不同的氛围
不同的背景能够营造出适合这个使用场景的氛围,这种氛围与用户当前的心态是紧密相关的,让用户能够感到一种舒适的包围感,。
举个例子:对比淘宝的网页版设计与京东的网页设计,我们可以看出淘宝的设计更加倾向于北方传统集市的风格,体现出其无所不有的特点,但也说明了其难以顾全所有产品质量的难题;京东和现在的天猫的设计则更加倾向于正规的专卖店氛围。在逛淘宝时,我们考虑的更多是无论多么细分类的商品都能够被找到,反而不太去关注商品是否正品(虽然淘宝一直在致力于解决假冒伪劣商品的问题);而在逛京东和天猫时,我们考虑地更多地则是这些商品的正品保障和更高的服务水平。
最后,让用户放心地迷失在产品使用过程中
完全迷失在陌生的环境里,与完全处于熟悉的环境里,两者之间有重要的取舍关系。太熟悉可能带来一切条理分明的正面感受,但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很无聊;太陌生可能带有危险的负面含义,但有些可能觉得很刺激。
在设计的时候,将“方向”设计出来,这些东西并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可以让人们能够放心的迷失在产品中,而不担心真正的迷失方向
举个例子:网页设计中的面包屑导航,它一直存在于背景中,并不突出,其目的就是为了让用户能够在深入到任何内页中都能迅速定位自己所在的位置,同时也能够找到“回家”的路。
(四)突出好坏体验的差异性
第一:为什么突出好坏体验的差异性能提高体验
体验的好坏相辅相成,只有感受到不够好的体验,人们才会对好的体验赞不绝口,才能形成正面的口碑。
最新的科技往往带来的是复杂的科技名词和复杂的使用体验,由于科技只会继续变复杂,采用简单战略来突出自己的产品,是很有经济效益的。也就是说,要让人感到产品设计很简单的同时,也必须以某种明确的形式使人感受到复杂的存在。这种关系可以显现在相同物品或经验中,或是与其他同类产品的对比中,就像ipod与mp3播放器市场上其他较复杂的竞争产品形成对比一样。
第二,如何通过差异性对比来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举个例子:在营销行为,销售人员总会在介绍自己的商品的亮点的同时,带上其他类似商品的相关功能的劣势,以此来凸显自己的商品的优势。比如在手机行业,营销人员总会不断突出自己商品与竞品关于像素的高低,容量的大小,屏幕的大小,处理速度的快慢等等的差异化因素。以此来提高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心理优越感。
(五)合理地处理时间元素
第一,为什么合理处理时间元素能够增加体验?
类似京东或天猫的当日达或者次日达,都在提倡快速和高效的服务,一旦等待时间过长,用户的耐心就会被不断消耗,用户体验就会越来越差。
用户往往要求的是立即到手的产品或服务,而不是既付出了金钱还必须要付出长时间的等待才能到手的商品。因此只要能让用户节省时间,用户就会表现出由衷的忠诚,他们就能够用节省的时间来做其他的事情。
总的来说,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生命是有限的,而节省时间就是在为用户赢得更多的生命,用户体验自然就会更好。
第二,如何来处理时间
首先,就是尽可能地缩减时间
把需要一个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缩短到10分钟,这样我们就不仅提高了服务客户的效率,同时也节省了企业的时间成本,提高了运营效率。
缩减时间包含缩减商品生产的时间、物流的时间、用户使用产品解决问题的时间等(当然还有产业链各个环节间的对接的时间等)。这里主要还是商品从购买到使用环节的时间,即物流时间和使用时间。
举个例子:物流的提速,让国内任何一个地方的商品到达买家的手中只需要不超过三天时间(特定时期除外)。
在举个例子:游戏行业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会发现,很多经典的PC端的网游也会开发出相应的移动端应用,类似王者荣耀等,但是从PC端转移到移动端之后,最典型的区别就是将以前需要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缩减到几分钟到十几分钟,这就是为了迎合手机端的短周期使用场景。
其次,就是隐藏时间或者增加时间展示
有时候某一使用场景的时间长度很难再进行缩减,那么我们可能会采取两种相反的做法来消减时间的影响:
一种做法就是从使用场景中把时间隐藏起来,让人们看不到时间,就不会因为关注时间而影响使用体验。
举个例子:有些学校在班级里面不挂任何时钟,或者只是在教室后面挂上时钟,这就是为了避免学生在课程的结尾听不进去,总想着下课后的玩耍。挂上时钟一般是为了让老师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课程进度,而放在后面就是为了不让学生感知到时间,让他们安稳地听老师的安排学东西,直到老师安排下课。
另一种做法就是告诉人们还需要等待多少时间,这种做法往往更加人性化。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大多数视频网站在播放广告的时候,都会告知用户广告还有多长时间,以防用户的不满情绪;十字路口的交通信号灯也会显示信号灯更换的时间;以及存在于大多数在线平台中的缓冲图标和倒计时显示等等,这些提示都是为了消除等待的不良情绪,让人们感到心安,表明一切都依序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