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开始陆陆续续买了五个智能秤,分别是Withings ws-50、PICOOC Latin智能健康体脂仪、咕咚网络智能体重秤、mecare智能体重计、乐心A2 dulife智能电子秤。这五个秤都有体验超过一个月的时间,每个秤都不尽完美,有很多槽点。当然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吐槽,更不是横向的测评,而是想从一个用户角度思考下对于智能秤的需求。
简单说下产品
这五个智能秤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Withings、PICOOC;另一类是mecare和dulife。至于咕咚智能秤,我只能呵呵。。。
Withing与PICOOC提供的数据最为全面,PICOOC提供了体重、BMI、脂肪率等所谓的8项指标,同时针对这些数据提供了一些改良建议方案。而Withing就更为全面,除了PICOOC所提供的指标外,还提供心率、空气质量检测等数值的测量。二者均有十分完善的手机端APP。
最后是咕咚的智能秤,这货真是个奇葩!原谅我暂时打开启吐槽模式!这货尽然要安装PC客户端,并且称重后需要用usb线连接计算机将数据传输过去!更关键的是,我家三台PC,就没一台能连上!如此反人类的交互、如此傻逼的产品,简直让人无语!咕咚手环发布会上还好意思说把玩意开源共享给开发者,我真特么代表开发者谢谢你们啊!
什么人在用
个人拍脑袋推断,就当下而言智能秤的主要使用场景莫过于两个,准确说也不能称作场景,用使用人群的心态去刻画似乎更准确。一是随意称重的场景,如:快捷酒店的卫生间;药店的门口;二是刻意称重的场景,如:体检;健身房;减肥人士的家中。
与场景对应的两类使用人群也有很大的不同。很明显就当下,智能秤仅出现在第二类场景中,现在的智能秤在数据交互上,与手机的交互过强,部分秤若不刻意的去使用手机甚至无法获取基本的体重信息。
我就属于第二类场景的用户。近期一直在跑马拉松,期望在年内达到国二的水平,所以有系统的锻炼与饮食计划,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很在意。每晚锻炼完,冲凉之后,都迫不及待地用智能秤称重了解自身的身体状况。
而家里人对我买的几个秤,除了刚买回来试了一边,基本是无视状态,这是第一的场景的典型用户。所以部分软件上添加的访客模式与多用户模式对于我来说,基本没有任何意义。
上月将dulife与Withing借给身边一位一直在朋友圈吵着减肥的姑娘,本来是想深入了解下减肥群体需求的,但是。。。似乎这姑娘也没有使用的很频繁!或许这姑娘吵着减肥只是说说而已吧!或许智能秤整个的称重交互对需求不强烈的用户过于复杂了吧。
PS:很乐意和不同需求层次的用户交流使用智能秤的场景与需求。GEEK怪咖就算了哈 ヾ(´(エ)`ノ゙
想要什么样的秤
1. 连通其他设备的云端大数据建议反馈
智能秤整个生态应该是“终端称重——收集数据——上传云端——云端处理数据——云端反馈身体状况及改良意见到终端”的死循环。
而现在的智能秤只做到了前三项,数据到了云端之后的步骤基本都没有做到。当然这肯定只是暂时的,从未怀疑过这方面的发展趋势,随着之前微软的Healthvault、近期苹果的HealthKit及即来的谷歌Google Fit。各大厂商都期望在系统层面打通智能设备数据的互通,因为人体健康的数据仅通过一台设备收集是远远不够的。理想化的死循环,能告诉我明天我该做多少运动量,并且通过手环监控监督我的实施情况;能告诉我明天食谱该吃什么;该睡多久……
那画面太美我不敢想啊~自行脑补吧,还是说说眼下的事情更切实际。
2. 直接通过wifi传输数据
现在的智能在数据交互的环节基本都是通过蓝牙连接手机,手机将数据储存在客户端,继而在联网情况下再由手机将数据适时同步至云端。从整个操作逻辑来看,手机是中枢,是最关键的环节。正是因为手机的介入,打断了人们对于用秤称重的心理认知模型,造成智能秤在使用上的隔阂感。每次称重都要掏出手机完成点击打开或摇动配对的交互的过程确实很麻烦,这也从交互的层面天然将部分浅层次需求的用户排斥在外,留下了刚需用户与GEEK怪咖,我想这肯定不是各位开发者的初衷。
就数据的传输而言,智能秤是否可以考虑绕过手机?直接通过家中的wifi将数据传至云端,然后通过手机客户端设置的推送频率将数据定期推送到我的手机或者邮件发到我的邮箱中,除了身体的数据,当然还期望收到一些运动与饮食改进的建议,或者可以连通我的手环为我自动设定周期的锻炼计划。这种在收集数据时绕开手机的交互,是不是更容易拉拢浅层次需求的用户,当然秤上一定要有数值的反馈丫。。。
3. 摒弃堆砌专业术语
现在智能秤的一个通病就是堆砌了太多专业术语,大部分专业的术语普通的用户根本就不在意,也弄不懂。只告诉我该怎么做,别告诉我那是什么好嘛?给GEEK们留个深入了解的入口即可,不要在页面内显示太多我还需要百度才能弄懂的概念。
我只想知道身体指标健康与否,如果身体某些机能指标不达标,请告诉我我该如何改进,而不是仅仅给我一堆无用的数值。我真的没有能量槽、天赋点、技能值啊~
4. 自动识别家庭成员
5. 干湿区全环境支持
我觉得以上两点都没必要多说了,这是使用场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最后
最后还是想谈下上面吐槽一通的咕咚,因为这是我看来最有可能做到最好的公司,因为他的咕咚运动掌握了足够多的用户运动数据。但咕咚那个秤恰恰撮得令人发指,这让人极度失望!毕竟硬件不同于软件,无法通过迭代去更新,硬件出售出去就无法补救。损失的不单单是用户对这一个产品的信心,而是整个品牌的信心。所以,看到点点上众筹的硬件,经常因为跳票被骂,一定要顶住啊!只要需求上没有问题,产品质量一定要保证,不要因为压力过早上了产品,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回来说咕咚,后续咕咚似乎也发了蓝牙版本的智能秤,我当然没买,所以没法去评价。对于咕咚,我只是失望,但是仍旧看好。这个行业生态太重要啦,是寡头通吃的行业。
最最后,给还在我这儿的三个秤拍张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