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题,整体失分多,而且个体悬殊。优秀的基本不错,糟糕的居然基本不对。这很可能是对待阅读和作业的态度有了问题,养成了“嘻哈”习气。不过,也不少同学努力地做,但结果终究惨淡,似乎还要归因于阅读底子薄,方法未掌握。这似乎成了保护伞。面对问题,我们不能等,不能靠,要找准问题之所在,深入分析原因,定好解决之道,平日坚持做下去。我们要的是坚持下去后养成的好习惯。如果我们不重视这一点点习惯的养成,要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优秀者的差距岂不是会越来越大?
阅读的关键在于理解。理解的前提是要真得读进去了。有的同学扫几眼文章,就要提笔写答案了,真是吓人。有的同学似乎是静静得读了,岂不知,他冷静的外表之下有一颗躁动的心。眼睛看的是什么?他茫茫然,因为魂儿早被勾走了。有的倒是知道读得什么,但他只是个被动的接受者,只是个留声机和复印机,调动不起自己内心的知情意的相关储备来。他仍不是真正的阅读者。真正的阅读者一定是静静之中默默之间,随着阅读的步伐,不断汇入自己的精神,欣喜、共鸣、困惑、质疑、碰撞……阅读是与作者的一场亲密旅行。上一句讲了什么,这一句又写了什么,之间是什么关系;上一段讲了什么,这一段又怎么回事,之间是什么关系……阅读就是在不断地隐性追问。真正阅读得往往有一个鲜明的标志,就是喜欢圈画,喜欢批注。养成这个习惯,可谓终生受益。因为它可以让你心更沉静更投入,因为你得在读懂的基础之上,掂量出诸词语或句子的分量来。你圈画什么,其实也衡量出你的发现力、概括力和鉴赏力。而且,在你接下来要做题时,你知道,这会为你提供多大的便利。太多的同学在阅读时,总是那么老实,读完了文章还一尘不染。这是个地地道道的“陋习”。
所以,我希望,每一位同学阅读后的文章,都留有可爱的标志。
然后,我们可以审题了。审题,对许多同学来说,是个坎儿,因为他往往并没真正搞清楚题目要他做什么呢,结果他就猴急火燎地答起题来,也很吓人。审不准题,说白了,也是作业态度、阅读能力和习惯的问题,不能找个借口掩饰过去。怎么才能审准题呢?我看,还得圈画啊。理由同上。
审准了题,是不是就要做题了?不能。这时你做题,完全是依仗阅读残留下来的一点印象和感觉,可答案呢,却是或现或隐于语境中的。题目都会有一个场所导向,比如有的指明要在某段中分析,有的则是哪几段中思考,有的则是要全文来看,当然,也有没指明的,但你非得给它确定好其势力范围不可。这就是语境。要组织一个满意的答案,就要会分析语境。很多时候,语境中有几个明摆着重要词语,甚至句子,得来全不费功夫,拿来就可用,或稍稍改造下就可用。当然,也有的答案是在语境里犹抱琵琶半掩面,稍加用心,就会发现。当然,也有的会调皮些,躲猫猫似地,潜伏得比较深,不太容易发现,但我告诉你,绝大部时候,它都不会这样。所以,你大可放心,只要吃透语境,答案八九不离十了。
最后就是把答案表达出来。不少同学,面对好几分的题目,往往惜字如金,只写一两个词语,这往往会引起批阅者的憎恨。比如有的直接回答“承上启下”,完事。显然是跟批阅者挑事。记着,考试是踩点给分,没什么人有那么大能耐一口吃个胖子。惜字如金者,说白了,就是个——懒!陋习,就是懒成的。要把语境中的发现,有条理的有规范的表达出来。有条理,似乎也并不难以做到,①②③……谁不会写,可往往并没有多少人能坚持下来,答案往往仍是黑压压一片,好像是给批阅者说,你看着办吧。批阅者往往心里一沉,这一沉很可能无形中丢了些分啊。
文章第①段,母亲捶打野菜情景的描写很有特点,试作赏析。(3分)
《母亲》共5段。第一段我圈画了“艰难”“白花”“些紫红色”“绿色”“气味”和“声音”。我意识到是从视觉、嗅觉和听觉来写的。果然,第二段第一句就印证了我的判断。后面的第8题的语境正是这第一段。不少同学没有发现这点,结果就回答成其他的人。我们要研读语境。那个情景,用了诸如“白色”等许多颜色,是个很美丽的画面,但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而那声音“沉闷而潮湿”。题目要求我们“试作赏析”,怎么“赏析”?除了指出怎么用视觉、嗅觉和听觉外,还要注意这是写“我”写“母亲”的。“母亲”是如此美丽,如此辛劳,“我”对“母亲”的敬爱,母子情深哪,同时,“我”对野菜的厌恶,对饥饿的恐惧,可见这是多么“艰难”的岁月。对语境不读懂、读透,字里行间是的答案,你就很难发现。
“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话怎么分析其含义?
先找语境。是第3段。说有几个女人自杀了,“我”很恐惧。母亲说这话,显然体现了她很坚强。我都急得哭了,母亲先批评我不该随便哭,理解了“我”的意思之后,对“我”说了这句话,显然是安慰。而作者在这话后面还有两句评论呢,多重要,一是“庄严承诺”,二是“活下去的勇气”(坚强),三是“激励”我。如此,答案就好组织了。
本文题目为“母亲”,但文中又用了不少文字写了父亲和爷爷,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4分)
第11题是探究题,似乎有些难度。但只要找准语境,就不难。语境在哪儿?第四五两段。第四段就是围绕“人应该有骨气”来写的。第五段共三句话:一是饥饿的岁月让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看透了人性的某些本质:二是他们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三是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富贵品质,是民族在苦难中保持尊严的根本保障,是文学的灵魂。题目是《母亲》,却写父亲和爸爸,原因就在于此。并不难发现。
母亲(莫言)
①我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③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④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⑤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