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一个人去看“燕山夜话”,不知道是自己的品味变了,还是对待事物的标准提高了,没有自己想要的感觉。
周围人会欢呼,会打开闪光灯晃动手机,会激动地跟着嘉宾大声地唱歌,而我并没有想要互动的欲望,跟着大家打开闪光灯,也只是为了配合工作人员。因为感觉这些没有带给我丝毫情绪上的波动,整场下来也就几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大一的时候,一个新生歌手大赛就能在台下激动地尖叫,能准确地记住每个参赛选手的名字,能被一个唱歌好听的小哥哥迷很久,为了听他唱歌,还专门去k歌上关注。第一次看“华燕”在二楼,那个心情比自己高考的时候还激动,欢呼声也绝对是发自内心。一场话剧结束,和老颖两个人一时半会儿都出不来。那一年去了109很多次,大部分时候是比较兴奋。
大二去看的活动就压缩到只有“燕山夜话”、“华燕”,碰巧两次都坐到最好的位置上,加上活动本身质量挺高,看的也都比较开心。但是心情明显的不一样了,没有以前那么激动。坐在黄俊杰后面,也就只拍了一张座位上的名字,想的是他怎么也是周杰伦的学生。
昨天回来的时候,老孟跟我打电话,原来大家都是这样,关注的东西越来越实际,不像以前,憧憬的东西永远都很美好。
一直觉得自己很容易发现生活中让自己开心的东西,比如睡到自然醒,吃到符合口味的菜,找到真正喜欢的书… 这些都能让我开心很久 。
——为生活中的小惊喜欢呼,是生活习惯。虽然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形之下,遇到的事和人不一样,关注的点也不一样,但发现惊喜的心和拥抱生活的热情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