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庆端阳。插艾叶,挂香囊。五彩线,手腕绑。吃粽子,点雄黄。”又到一年端午时。人们在多姿多彩的节日内容中品味中华文化的远香,也在思接千古的家国情怀中积蓄前行的力量。
节日是一个民族最生动的文化表情。同春节、清明节、中秋节一样,端午节源远流长、包罗万象。它是屈原心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大情怀,也是苏轼眼里“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的幸福观;是大人手中的粽子叶,也是孩童腕间的五彩丝。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水乳交融,风土民情与传统民俗交相辉映。传统文化就这样丝丝缕缕浸入人们心田,融入民族性格。
中国文化向来讲究兼容并蓄,在历史长河的荡涤中获得更大张力。恰如清明节从慎终追远的情愫中走来,融入绿色祭扫、踏青远足等内容;银色浪潮中,重阳节被赋予更多敬老爱老内涵。至若端午节,丰富的现代化、信息化载体为其注入现代气质,可玩可嚼、可观可赏、可思可想,完美体现着一脉相承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情感共鸣。
文化传承是否久远,取决于人们的认同感与共鸣有多大。节日并非板着面孔才能被记住,老祖宗的智慧告诉我们,跟得上时代步伐的节日更容易为人们所铭记。
正是循着这些喜闻乐见、不断创新的文化习俗,思国怀远的情怀绵远流传。从少儿捧读《离骚》《天问》,到荆楚碧水龙舟竞速,再到“端午文化”走向国际舞台,你会发现,时光流转,物换星移,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独特的精神标识从未变换。
也正是循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中国发展不断积蓄新的力量。将龙舟划出“中国速度”,用时代发展解“天问”之问。这样一幅“历史长河奔流向前、文化焕发勃勃生机、民族进步步履不息”的立体图景,又何尝不是一代代心系家国的古圣先贤不懈奋斗、努力争取所愿?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一个民族能够回望多久的历史,就能迈向多远的未来。让我们呵护好传统文化的薪火,努力传承优秀文化精髓、涵养优秀文化命脉。更加凝聚起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认同,打造持久而深沉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