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还是不借?这是一个问题

图片来自网络


我是一个爱读书的人,虽然读的书比起那些厉害的人来说,算是很少很少的了,但我也有一小小书架的书。说实话,我不喜欢借书给别人,有时候我在想,自己难道是个小气的人吗?我问自己,如果一个人向我借钱或者借书,两者选择其一,我会如何选择?我自己内心的回答是,我宁可借钱给别人(当然数目不能太大了,太大需要考虑自己的承受能力),也不愿意借书出去。也许对于像我这样一个自诩是爱书的人来说,给朋友借书带给我的烦恼更多。

1. 借出去的新书变成了旧书

有些书借出去时候,还是干干净净,完好无缺的一本书,但还回来的时候已经面目全非了,封面磨的脏脏的,书页角卷的像花卷一样,里面的页面还有饭渍等脏兮兮的东西。难道把书拿去垫碗了吗?这对一个爱书之人来说简直就是无法忍受的!

2. 借出去的书迟迟不见归还

有些人借书,不按时归还。时间久了你问一下,就说还没看完呢,不过看那样子也不知猴年马月能看完。看着真是心急,你又不好意思催,一催就让人觉得你不通情理,不就一本书嘛,又不是欠你多少钱,还天天惦记着。还有些人说,你不是已经看完了吗?真想说,我擦,那又怎么样,我自己看完的书难道就要送给你了吗?

明朝的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说:“以书借人,是仁贤之德,借书不还,是盗贼之行。”俗话说得好,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啊。

3. 好心借书出去还搞僵关系

我有一个朋友,也是爱书之人。有一次,他的同事向他借书,他竟然先说了归还的期限(真是令人佩服),惹得对方有点不开心。期限到了,同事没有按时归还,他直接问人家要,弄得同事更加不高兴了,到处说他小气之类的。这世道,欠钱的是爷,要钱的是孙子,竟也适用于借书与还书。对爱书之人来说,是好心并忍痛借出自己心爱的书,不仅没有得到谢意,反而被认为是小气,吝啬,还搞僵了关系。

据史书记载,早在两汉以前,读书人已开始相互借书。那时,在藏书人与借书人之间有一个约定俗成的礼仪。即借书人在向藏书人借书时往往以一瓻(音chī,古代陶制酒器)酒相酬,还书时又以一瓻酒相谢。古人谓之“借书一瓻,还书一瓻”。那些借书不知感谢的人,真应该好好学一学。

历史上很多学者都有讲到借书出去的烦恼。

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一生藏书甚多,也乐于借书给他人阅读和使用,沈先生在每本书前都写上“此书可借,使用后盼能见还,望莫冻结在私人手中,便于供大家使用。”但即使是这样,沈先生晚年在致友人的信中也曾有如下抱怨:“最感到无办法的,即我充满好意与热心,把一些重要资料借人后,收不回来,可谓糟糕之至!......又能有个什么办法,使得那些借用我材料的朋友,也能回报我的好心,能一一把借去的图书资料见还。”

而与沈从文的慷慨不同,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和周作人都对自己的藏书异常吝啬,只供自己看,从不外借。

那书到底能不能借呢?

清代理学家魏裔介写道,故凡借书者,当视其人:其人为吾性命之友也,则可以性命之书借之;其人为吾经济之友也,则可以经济之书借之;其人为吾文章之友也,则可以文章之书借之。否则,虽稗官小说,且不可假手,而况于帐中之秘乎?

因此,借与不借,要看人,真正爱书惜书者,但借无妨,否则,绝不轻易借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古人爱为奇怪之论,不然不能引人注目。他必先树一靶子,夸大其缺点,再抛出自己的观点。如果不细心去甄别,很容易被他人忽...
    罗兹阅读 760评论 3 2
  • 胡适在《一个问题》中写了一个名叫朱子平的小人物。 朱子平原是一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本来凭他的能力只能勉强度日,混口...
    尧月之秀阅读 1,726评论 6 2
  • 前几天在简书的散文群里看到一个群友很愤怒和委屈的声讨一起借书不还的事件,我很有些感触。 我看了一下他述说的事情经过...
    微雨清寒阅读 580评论 4 11
  • 久违的晴天,家长会。 家长大会开好到教室时,离放学已经没多少时间了。班主任说已经安排了三个家长分享经验。 放学铃声...
    飘雪儿5阅读 7,586评论 16 22
  • 创业是很多人的梦想,多少人为了理想和不甘选择了创业来实现自我价值,我就是其中一个。 创业后,我由女人变成了超人,什...
    亦宝宝阅读 1,889评论 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