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收获吐槽抱怨最多的一天,来访们满满的负能量啊!不过基于他们的共同点,有了今天这篇文,学会做最熟悉的陌生人。
来访U是一位单亲妈妈,孩子处在青春期,她哭诉自己把所有都给了孩子,孩子却不能够理解屡屡让她失望,难过伤透了心。
来访P是个女孩毕业工作6年了,在人前人后总是被人夸奖脾气好,可是家人却不断责备她脾气不好,爱生气,她自己也难过,总是会和母亲发脾气,控制不住那种,发了脾气后又很自责,对外人都能好好相待,而对自己的母亲却无法忍耐,越是想控制越是难以控制。
来访E则告诉我,她婚内喜欢了别的男人,怕自己控制不住了,不断责备自己不该相识相遇,而对于那个曾经最爱的丈夫,此时只有缺点,或者令人失望至极。
种种此类,谁都听过,细节上想想都是千篇一律,其本质无非是亲密关系的相处,我们会发现当一段关系越是牢固,坚不可摧。我们越是不能够珍惜,比如说今天的P与自己的母亲,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实际上对于这段关系来讲母女的血缘关系十分牢靠,母亲在女儿面前的言辞是不需要加工非常随意的说出,而女儿与母亲相处很久也不会修饰自己的语言。
而我们国家大多数的家庭教育都是指责型教育,父母会责备子女你不该做什么,你做什么是错的,但是很少有父母会想到,在指出错误加以纠正后,要给子女一个解决方案,或者让子女实践出真知,让他们不断尝试,不断出错,得到最好的方案。可是很多父母是不敢的,因为他们不愿意孩子吃亏,担心孩子不能承受压力和失败,所以指责式教育成了大多数家庭最佳教育方式。
当人面对指责时的本能反应是反驳,而不是反思,所以即使是作为父母,指责式教育必然面对的是反抗,顶嘴。如同来访U,作为一个母亲,我坚信她是合格的,也能够相信她为了孩子可以付出所有,但是她也没能逃过指责教育的魔咒,即使无限付出也无法抗击人类本性对于攻击的反抗,所以孩子看起来非常的叛逆,不能够理解她的良苦用心。
而在这种指责式教育的原生家庭成长的孩子,思维模式也会变成指责型,当遇到问题的时候这个类型的人格第一反应是指责,这种指责在安全关系下就会表现的非常明显,比如生活多年的夫妻,彼此熟悉,不再像处识之时那么谨慎,担心会不会给对方留下糟糕的印象,担心对方会不会离开,在不稳定的关系中彼此小心翼翼,但是一旦相处久了或者在思维中认定关系成为安全关系,就会暴露出指责型的特征,抱怨甚至咒骂。
但是当一段关系,在人的意识中回到非安全关系的地带,人们就会改变相处模式,比如一个很爱自己丈夫的女人在面对出轨的丈夫,担心关系不牢靠时,无论表现的温婉顺从还是激烈抗拒,都是一种非安全关系下的行为模式,这个时候大多数人在足够担心关系的安全性的情况下,都会隐藏自己指责型人格的特点,从而维系关系,那么这就是我要说的学会做最熟悉的陌生人,这里当然不是说要把关系变成非安全关系,非安全关系的不确定性会让人十分难受,没有安全感,造成心理压抑,后果十分严重,而是要把相处模式变成非安全关系的相处模式,说话注意修饰言辞,哪怕是面对自己的父母双亲,自己挚爱的孩子,还是那个要相伴一生的伴侣,注意观察对方的喜好,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
也许有人说一直这样生活好像很累,非安全关系的相处模式有些可以,其实,变成行为习惯后就并不会觉得累,而对方也会给你很好的反馈,这样的量刑循环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