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思考问题的方式就和别人不太一样。
考研时,90%的同学都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考研大军。做出考研选择,对他们来说似乎是顺其自然的事。
而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要考研?我觉得我不适合上研究生?我想直接毕业工作怎么样?
然而,对于我的疑惑,没有人能帮我解答。很多人,对这种问题是不屑一顾的。
迫于大环境的影响,我最终犹犹豫豫地随大流开始了考研。因为不是发自内心,总不能全力以赴,最终也没能读研。
在选择男朋友时,我考虑的重点是:他是不是对我好?是不是品质过关的人?
而对大多数人都会考虑的样貌、身份、学历、家庭、贫富等因素,都没有在意,这些在我的思维里,简直是直接被忽视的。
当然,回头看,这些是应当考虑的。当时的自己,太傻,太天真。不过,要不是自己的幼稚无敌,怎会与他一路走过十年?
还有很多场合下,我与多数人关注的问题焦点都不一样。这些,我都会简单地归咎于自己是一个比较内向,不太合群的人。这一度也让我在群体生活中不太自信,甚至有点自卑。
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为什么总是和大多数人想的不一样?
当我读到成甲的《好好学习》这本书时,才明白事情个中原由。在书中提到,知识分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结构知识。基础知识就是指那些时间管理,思维导图,自我管理,知识管理等辅助工具类知识;专业知识是指在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像金融经济、文学历史、生物人类等科学;结构知识是指能够打通多领域知识的底层规律,如学习一门课程的方法。
他提到,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当下社会,需要在某个领域深度钻研,因此,提高个人学习深度,才是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在参加一个企业规划咨询合作项目时,其他公司都在提供一些具体的建议,如营销策略、广告策划、生产方案等,而成甲就自问自答了关于企业发展的三个问题:1.集团为什么要进入这个新业务板块?2.这种构想要实现,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是什么?3.现在的态势与我们的关键目标是否匹配?
最后,这家企业与成甲的公司签订了合同。
当看到成甲的这个小案例时,唤起了我熟悉的感觉。在思考问题时,我也习惯从根本上来思考为什么和怎样做。原来这就是深度思考,这就是深度认知。
就是成甲书中的这部分内容,触动了我,解释了我这么多年的困惑。之所以我和别人想的不一样,不是因为我不合群,也不是因为我是怪咖,而是因为我的思维方式和别人不一样。我擅长思考这些底层规律,而其他人习惯问题表面的基础知识罢了。
能够通过读书,给自己答疑解惑,真是意外惊喜。这让我在认清自己的路上又前进了一步。
今后,我再也不用为自己的“异类”而感到羞耻和自卑啦。况且,这竟然是我的优势。
今后,我要继续学习如何利用我这个特点进行深度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