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望纠纠大明,我望着崇祯皇帝,站在居庸关下,我思索那年,居庸关守将的不战而降,我思索这背后那惨不忍睹的人性,我思考背后那巧合般的因果。在恍然间我看到的不是武备松弛,不是帝王无为,是读书人的无为,是士绅逐利的惨剧,是风骨污泥,徒有虚表。
某一瞬间,心性的驳奋,发出最深的追问,读书为了什么?是为了获取知识,是为了借用知识而改变生活,是为了改变家族的落后。是为了改变自身的命运,是为了改变国家的命运,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财富,是为了享受更好的生活,是为了个人,是为了团体,是为了什么!我的追问尽皆可见,我知道这不是我的答案,也不是古圣先贤告诉我们的答案。思考与追问间我看到答案,明理、明道;行理、行道。读书为明白道理,为了知晓道的运转,依理而行,依道而行。读书是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读书是自我素养的超越与提升。笔走到这里,不由想到汨罗江边,也许这是读书人的典范。
汨罗江边,屈子站立,欲跳江以身殉国,看着屈子,回顾屈子一生,言典范也。屈子生楚地贵族,此时战争起国将亡,屈子争相奔走,苦劝君主,苦劝族人,苦劝楚人,劝而不得,诸人不听,心伤神衰,泣天地而衰楚地,悲楚地而怜楚人。叹无奈,遂以身投江而殉国。屈子投江,能不能唤醒楚地士族不知,但是我看到的历史结果是楚亡,看到这种结果,只能感慨帝高阳之苗裔兮,只能感慨历史没有给屈子机会。只能感慨这不是屈子的失败,是楚地士族的失败,是楚地士族得小失大的悲哀。屈子的成功亦是悲惨的,是以身殉道,是屈子看到了历史的结局,为改变这种结局,争相奔走苦劝,屈子明白了理看到了道,劝而不得,而以身殉道。屈子以自己的言行而触动着后世的我们,而告诫着后世的我们。屈子身上,那读书人的风骨跃然于纸上,于眼前,于耳边,于心间。看屈子,看五千年史,古今如屈子者虽有而少,风骨之传承,断长而继少。
历史的走动虽生灭而不继,每一次生灭,都是利益的交换,都是人性的展现,都是风骨的决绝,都是一次次不作为,都是一次次得小失大的呈现。站在当下的时间点上,我只能说明理,明道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怀念屈子,却不单单是怀念这个人,是念历史的悲剧,是念风骨之决绝,是念人之可悲,是念得小失大的历史性可悲的不可逃避。怀念屈子,我羡慕他的风骨,却不忍他的孤苦无奈,总是想对他说些什么,却只能留下懂你二字,想留下高阳后裔念,却在看到先人之不为而感不配。
言读书,念屈子,念青年,念五千年史,独言明理、明道、依理而行,依道而行。又常叹曰念而不知何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