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这两个字可以形容这一整天的状态。
从昨天起一直在写一篇千字小说,敲敲打打,删删减减,总不是自己想要的样子,整个情节平淡,情感平淡,就像在凑一篇作文,让我想起高中时:每次下笔都要构思很久,翻来覆去在脑子里想,常常要花很多时间。
一直以来觉得自己还算一个文学爱好者。从记事起,就很爱缠着妈妈、小姑给我讲故事,听了一个又让讲下一个,她们被烦得不行,开始给我买书。从幼稚的兔子、狐狸等动物童话,到《一千零一夜》,还有中国神话故事,让小小的我进入到了一个奇妙的世界,也从此爱上了看书。
从初中起,开始接触世界名著,看了《珍妮姑娘》、《简爱》、《基督山伯爵》、《红楼梦》等等,主要从旧书摊上淘的,几块钱一本,我和闺蜜时常去逛,互相借阅好看的书。
高中呢,课业变得沉重,言情小说却开始流行起来了。常常一本书被全班的女生借读,大家都掐着时间。我也曾熬夜在被窝里就着手电看《那小子真帅》、《狼的诱惑》等,几乎两天就能看完一本,这算是我所自豪的。
也看郭敬明的书,比如《悲伤逆流成河》、《夏至未至》,第一次看情节那么跌宕起伏的小说。我记得是在新华书店看的,捧着书能站好长时间,看到悲伤的情节,偷偷地用手背抹去止不住的眼泪,还小心不让自己自己发出抽泣声。
也是在高中,加入了校文学社团,那段时间应该是离文学最近的时候了,每周都要交一篇稿子。那时候没有电脑,全手写,常常熬到凌晨才文思泉涌,本子都被我撕薄了。
第一次登报的是一篇校园分手小说,等在校报中间的夹缝里,还是同学发现指给我看的,高兴又意外,没想到会上,很小心的保存着。现在早不知放在哪儿了。
后来还登过一篇散文,写得是动物园的一只狒狒。是跟家人去玩儿拍的照片,狒狒双手抓着笼子,眼神中流露出对自由的期望。也是逼到凌晨才写出来,我尽量站在狒狒的角度去写,把自己的眼泪都写出来了。也不知是困的还是伤心的。
再后来到大学。那次是跟男朋友分手了,难过之余把中间发生的点点滴滴改编成了一篇很矫情的小说,第一次饱含期望地向杂志投稿,结果,石沉大海。之后再没写过,除了空间日志。
这些年,看了却很多小说,名家的,网络的,数不清。我常常只专注情节,并没系统分析过框架结构等要素,看完之后发一通感慨,最后连作者是谁都不记得了。
不可否认,我心里还是有一个文学梦,很想把我所知的,所梦的,所盼的写成一篇篇动人的故事,让自己读起来都会被触动。这个梦,埋在心里很久很久了。
从2015年起,完成了生命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转变,我当妈妈了。从此孩子、老公、热炕头,生活过得跟打战一样,忙啊!上班之后更是,白天上班,晚上陪孩子。
单位里,我是年轻人,最底层那一个,需要多学多做,看书的习惯被渐渐抛在一边,写了十多年的日志,也断了。每天晚上并没有时间安静的坐在书桌前,写下一天的情绪。也许是懒。
今年,当妈妈第三个年头,入职第二年,一切似乎步入正轨了,相对较从容。也是偶然,知道了写作训练营,在这里,我惊讶的发现原来这么多人喜欢写作。因为在我身边,大部门人并不爱看书。
井底之蛙当久了,以为自己是站在上面的那个。在写作群里牛人很多,擅长写小说的、写诗的、写书评的、还有热爱跑步做美食的,大家似乎都有一技之长。不过,我的热情也再次被点燃。
我先接受自己的平庸,也庆幸自知了这一点。踏实跟着牛人走,进步一定比独自埋头苦干快。他们会分享很多好书、写作技巧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我而言,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生活在小城市,要格外闭塞些。最闭塞的不是信息,而是生活姿态。大家习惯了看手机、看网剧、沉溺在u单线的工作家庭琐事里。
也不是批评,大部分都是这样过一辈子的,只是这不是我期望的生活。
高晓松说,生活不只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我想要精神世界的丰满,除了琐事,还有书,还有文字,让我始终能找到自己,在茫茫的岁月长河中,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今天早晨六点半起床去听课,八点半上班,事情很多,占用午休继续写那篇小说,下班后陪孩子学跳舞,回家给她洗澡,时间已将近10点。趁老公陪她睡觉的时间,赶紧更一篇心情贴,交上作业。
明天幼儿园让小朋友带和端午节相关的物品,估计很多人会带粽子,我不想敷衍了事,准备为宝宝画龙舟,估计得晚睡了。
焦虑的心情,到这了缓解很多,慢慢来,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下去就是最大的胜利了,是笨鸟,就飞慢点吧!
非日更,第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