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春天》,上周五晚上的爱思观影团活动。影片或可视作国产版《天才枪手》——同样是出身贫困的单亲家庭的女儿,一随父、一跟母;都很聪明,自主性颇强,无需父母操心学业;都是因钱失足、受惑违法,一做枪手、一走私手机;也最终都同家庭和解。
这部电影非常适合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共同观看,但我以为,重点要放到观影后的讨论。
人这一生,少不了要面对诱惑,这个世界绝不完美,甚至残酷,陷阱多多。怎样才能让孩子们辨析是非、知晓原则,做一个有底线的人,有能力抵抗诱惑?这是所有父母都很关心,也为之纠结的事。
有一种观点是学生时代好好学习,乖、听爸妈老师的话就好,社会上的事情不需要知道这么多,不知道、不接触就能避免诱惑。但是,我们不可能一辈子将孩子拴在身边为他们挡风遮雨,且不说未必挡得住,孩子也未必乐意接受这样一种“保护”。同时,由成人建构一个美丽新世界,把孩子们置身于象牙塔,以保护的名义设置思想禁区是事实上的精神阉割,最终必然导致思维能力的萎缩,又谈何能力的增益?
我以为,重要的并非成年人能否屏蔽掉所有可能的诱惑与伤害,而是要让孩子们获得相应的能力,能够自行抵御诱惑。
我喜欢和女儿一起看电影、读书、分析身边的事以及时事新闻,把现实中的、影视文学作品里的问题化作思辨素材,思考、探讨、辩论、复盘、推演、记录、写作……这能增进思辨能力,当然,还可以拉近亲子关系。足够的思维能力让人明辨是非,爱与接纳给予勇气与信心,适度的磨砺使人保有恒心毅力。
对于我们,每一部电影都是学习素材,特别这一部,主角是女儿的同龄人,电影演的就是他们这代人的生活样态,香港、粤语,对于广州长大的女儿越发有种熟悉的亲切感。刚一走出电影院,姝儿侧过身子转向我:“谈谈这部片子呗。”
我:“你是怎么看的呢?”
姝:“是我先问你,所以应该你先说,我想听听你的看法。”
我:“我觉得这部片子和《天才枪手》有点像,模仿痕迹比较重。”
姝:“我也想到了《天才枪手》,两部片子里的主角都是青春期出的问题,被诱惑。看来,青春期是容易出问题。”
我:“为什么会觉得青春期就容易出问题呢?”
姝:“我也不知道,可能是面对诱惑多了吧?”
我:“如果你遇到这样的诱惑会怎么办?”
姝:“子佩第一次只是误打误撞收到了那四台手机,如果是我,帮他交了就交了,我不会再去主动问阿豪怎样才能做这件事?后来是她自己找到阿豪的。”
我:“为什么要按阿豪的要求帮他交呢?可不可以有其他选择?”
姝:“我不知道,我就想到帮他交。”
我:“或者……还有一种做法。如果是我,收到阿豪的电话,我会让他自己过来拿走,把东西交还到对方手上,而不是按照他的要求帮他完成剩下的交易。这等于是让我自己牵入犯罪活动,如果是毒品呢?”
姝:“这是你的选择,我为什么要按你的选择?”
我:“不是要按我的选择,而是提出一种可能性来探讨。”
姝:“我不容易拒绝朋友的要求,如果对方让我交,我会帮他交。但交了就交了,不会再去问,让自己陷进去。”
我:“如果是毒品呢?我看到那个包裹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毒品。”
姝:“问题不是毒品只是手机。”
我:“性质是一样的,都是走私——当然,走私这件事对不对,走私的历史这些我们都可以另外探讨,只说这一件事,这个动作本身就是参与和协助犯罪。当然,还有一种选择,就是直接报警。”
姝:“必须要看东西,东西不同处理方法不同,毒品肯定就是报警,但这不是毒品。你可以保留你的方法,我很难拒绝朋友的请求,所以我会按电影演的方法去做。”
继续争执已无意义,她有权保有她的看法,无论我喜欢不喜欢、同意不同意,想法是自由的。这样一种探讨目的不应当是为了达成一致,而是各方都能够坦然地陈述观点,促进思考。更重要的是,这仅仅是看法而已,即使做父母的对孩子的观点持保留意见,最好也是另找时间就其他类似事件再行探讨,不断交流以促进思考,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谁的观点都有可能转变,无论父母还是孩子。
第二个问题:子佩为什么会去走私?
姝:“因为缺钱,她第一次去找她爸说圣诞想去日本,并为此打了一份小时工的时候,她爸给了她一些钱,和她说不要打工,好好学习就行了,还说不要给你妈知道——这些父母都这么说,好好学习就行了,其实根本就不懂孩子的想法。然后,他接了个电话,关于钱的,好像要付很大一笔款。子佩知道她爸缺钱,就想去帮她爸,和《天才枪手》一样,都是女儿想帮父亲。但是这些父亲为什么要让女儿知道家里缺钱?为什么要让孩子听到这个电话?”
我:“他父亲可能是无意识的,没想到电话对孩子的影响。但是,家长不可以让孩子知道家里的真实经济状况吗?我觉得,我也让你知道家里的状况,刚才在全家选餐盒的时候,你就在比较价格,挑便宜的。”
姝:“但她们的父母没有和她们谈,没有和她探讨这件事,只是让她知道了。”
我:“你是觉得,让孩子知道没问题,但应该有沟通和探讨。”
姝:“是的。”
我:“哎,子佩是从哪里开始越陷越深的?”
姝:“两个地方,一个是第一次收到钱,一个是那个花姐认她做干女儿的时候。她缺爱,她妈并不关心她,完全不管她,她后来因为走私水货,越来越晚回家,她妈居然也没有发现。花姐认她做干女儿,她就感动了。她们其实都缺爱,JO为什么和阿豪谈恋爱?她父母也不管她,而且重男轻女偏爱弟弟,把什么都给弟弟。”
我:“如果你面对这样的诱惑你会怎样做?”
姝:“我不可能,我不可能有那样的妈,你不可能是那样的,如果你是那样我也不可能和现在一样。”
我:“这是家庭嘛,把家庭因素抛开,如果还是面对诱惑呢?”
姝:“我不是面对过诱惑吗?从前那个娃娃。”说到这儿,女儿停下来,瞅着我,眼睛在黑夜里晶闪闪地亮——那是从前的一段故事,17年,女儿喜欢上了一种一两千块钱的玩具娃娃。知晓家里经济状况,知道我不可能给她买这么贵的娃娃,受不住诱惑,偷偷拿过我的钱。这是她第一次主动说到这件事情,姝儿终于能够坦然面对过去了,一下子满心都是安慰!
姝儿接着说:“我现在还是每天都在面对诱惑啊!这个世界有那么多好看的东西是想要的,漂亮的小裙子、各种各样的小玩意儿。那个笔盒(前几天收到的)我想了好久好久,最后还不是用我自己的零花钱买的。”
能够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并从中吸取教训,不是靠打骂,而是用爱和接纳让她有勇气面对曾经的过失;分析事件本身、探讨解决办法、承担相应的责任,让事件结束在担责的同时给予信任,也给到她时间去思考、去总结、去成长。
我以为,做父母老师的,若是可以不忘记自己的少年时代,不忘记从前犯过的那些错,还有彼时的情绪与感受、思考与愿望,会更有可能理解孩子们多一点,更有能力理性面对他们犯下的过错;明白成长的不易,青春的未必灿烂,对他们也能更包容一些。➤撒谎的往事怀想
青春岁月,未必就如影视文学作品所描绘的那般美好。青春完全可能是一段黑暗时光,孩子们被来自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变化所困扰;外界的诱惑、繁重的学业、群伴关系、师生关系,每一项都是压力,孩子们需要的是支持,是基于爱与理解的援手,却往往只能面对没能和自己同步成长,不理解、不接纳,唯有批评和要求,日渐无话可说的父母。
许多时候,青春期的孩子是在蹒跚中独自前行,面对这个世界的残酷,应对那些从来不曾看到过的人与事……这是一段并不容易的人生旅程。
一个冷静理智、情绪稳定、价值观恒定,爱孩子且懂得如何爱、有能力爱、愿意陪伴孩子的父母,对于孩子、特别青少年的成长是多么重要啊!
第三个问题,面对本能就想隐瞒的事,如何处理更好?
我问道:“阿豪带子佩上了飞蛾山。在JO姑妈家的游泳池边上,JO说到这事儿的时候还不知道是她,只是说‘阿豪有点不一样了,好像有个女孩和他上山了’。看得出子佩的惊慌,但她没有解释,选择了隐瞒,这造成后来的冲突加剧。你觉得,这件事怎样处理会更好一些?”
姝:“遇到这种事的时候,本能就是不知道怎么说,头脑一下子就蒙了,担心说不清楚,所以就是否认。”
我:“但是,这样的方法好吗?”
姝:“不好,只是出于恐惧可能是会这样。”
我:“这件事和你上周遇到的***妈妈的事有没有一点像?”➤ 当谎言与真相相遇,你还会选择信任孩子吗?
姝儿点头,我继续问:“经过那件事之后,你觉得,这样的事情怎样处理会更好一点?”
姝:“但她解释的话,JO可能也不会相信。而且,当时阿豪和子佩之间是有点问题的,他俩相互有好感,已经有喜欢的意思了。因为有这个问题,就会越发担心说不清楚,不知道怎样说。”
我:“想想上周的事,关于解释,干妈是如何建议的?”
姝:“如实陈述,不去要求对方相信,只是自己把这件事说清楚就好。但子佩这件事,她应该是心里有愧的。”
我:“是的,不强求对方相信,只把事情说清楚就好。比如子佩在JO提到的时候,即使她和阿豪相互有了好感,但在说事情的时候可不可以不带入感情,只把和阿豪一起上山的事情如实陈述。由她主动说出来,JO会不会更容易相信?何况,她和阿豪的确没有发生什么。由她主动说,起码好过后来JO从其他人那里听到,产生强烈的被欺骗的感受,找到她大吵大闹大打出手,所有人都承受了更深的伤害。”
姝:“是的,应该是会好一些。另外,我还觉得,他们说话都很重,不考虑对方的感受。比如阿豪阻止子佩走私手机,对她说,‘你以为你真的是什么佩佩姐了?’;子佩说,‘你是谁啊?你凭什么管我!你不过就是一个做排档的!’;JO对子佩说,‘你妈是鸡!’都是只顾发泄情绪不考虑对方的感受。”
我:“你是觉得这样的表达方式……”
姝:“这样的表达方式并不好,达不到沟通的效果。”
我:“不是沟通是什么呢?”
姝:“只是发泄情绪。”
当孩子说出这样一些话的时候,我心底满满都是喜悦、宽慰,还有感慨。
人,真的是一种只有经由切身体会才能真正懂得、真正学到、真正“长”得了经验和教训的动物。基于此,只要处理得法,每一件发生了的“坏事”都可以成为成长的营养基。看上去,无论是从前拿我的钱,还是上周被质问本能地选择隐瞒造成问题扩大化,都让女儿学到了一些东西。➤关于谎言、关于学习和纪律,我们来谈谈
面对那些在我这个成年人的眼中看来未必好的东西、或者某些希望她去做的事情,在孩子真正明白其间道理或者发现那些事务的乐趣之前,说教无用,打骂就更是只会造成反作用。
做父母的,除开等待,还能做的也就是创设环境了——带她见了那么多的人,去了那么多的地方、买了那么多的书、一起看了那么多的电影……但最终,仍然只能按下脾气、自行化解焦虑,默默地、耐心地等待,等待她真正明白并愿意去做的那一天。
即如周日晚间做一周工作总结,姝儿对着《周时间安排表》一边划勾一边说:“我发现我上周早上的功课都没有做,起不来,晚上睡太晚了;其实我是能够一周读完一本书的,就看时间安排,还是星期天早上在沙河爷爷家看书,安静;终于读完《纳尼亚》了,下周开始《怦然心动》,我发现,以我现在的英文水平,应该先读完中文,对整体有印象了再读英文更容易理解;石伯伯的古文课我愿意去,他讲过之后容易理解多了,但下周要调一下画画的时间;历史作业是拖太久了,思绪都乱了,等于是重新做,又难,所以还是没有做完,但今天中午不应该在外面吃饭,太浪费时间了……”
如果不是由她自行总结,而是我去说教甚至指责,会是怎样的结果?或者说,我的总结能够让她真正懂得以后应该如何做且愿意去做吗?➤ 同女儿交谈我希望她改进的那些地方
能够让一个人成长的,唯有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