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参加了长城会议知识竞赛的预赛。参加过两次专业的比赛,对于里面的一些潜规则不想说什么,但是这次不一样了,最终需要到北京竞赛,所以,需要真刀实枪地实力了。
说到专业,我一直很不上心的感觉。所有的考试,貌似成绩还好,但是我知道,我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很少深入去想,特别是考研后,再也不想认真读书了。我其实不能接受的不是什么考试成绩,而是自己对待专业的这种态度。临阵磨枪,实在不应该是对待医学这个专业的态度啊。尽管靠着这,还得到了好多被夸实力派的赞誉。我知道,这不是我想要的状态。
这次参加比赛的,基本都是年轻人。感慨一下,自己真的算是老人啦。参加比赛,是为了向领导有个交代,而于我,是想利用这次比赛,再认真看看专业课本。
所以,昨天中午,在市图书馆看专业书,很踏实的感觉。两个小时,把一本书看完,我知道,时间太赶了。但还是重温了很多东西。我并不关注考试会考什么,而是我在工作中的困惑,有了答案。这就够了。
下午竟然不是笔试,是按铃抢答。离我们小组上场前十分钟,突然有些紧张,不是因为对比赛结果有预期,那为什么紧张呢?正常的考试情绪吧。第一次以一种不一样的形式考试。
坐在那里,发现紧张消失了。很多时候都是如此,紧张都是源于我们的预想,真正在做事的时候,反倒不紧张了。抢答犯规了好几次,发现自己把握不好那个时间点。后来小心翼翼,却很少有机会能抢到了。找到感觉的那两三个人,不断得到抢答的机会,分数不断上涨。我想这样的形式,不只是考专业本身,更是考头脑敏锐的反应和应变力。这对一个人的能力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我的问题呢,不是抢答犯规,就是犹豫一下,失去抢答机会,分数低貌似简单的一个理由,我抢不到,我把握不好时间,而不是我专业知识差。但事实上,反映的是一个人多方面的东西。我看到了我的问题所在。
一,在头脑层面,缺少对事物的感受力,以及从感受做出的判断。这导致自己在一个地方不断跌倒,出现了连续三次犯规。这与自己平时的模式是一样的。俗话说,屡教不改。其实,还是因为没有投入地体会。
二,专业知识的储备。不得不说,自己像个耍花拳的。因为习惯了临阵磨枪,所以,专业一点也不踏实。昨天的题比较容易,但是有一些我其实不会。还答错了一道。简单的题,考的是大家的快速反应,这个自己是不足的。复杂的题呢,考的是真正的专业素质,这个自己也是不足的。如果真的扎实,那这部分抢答应该比较容易得分了。
所以,下来后,没有像伙伴们一样,抱怨计时不好,抢不到。因为看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这就是我的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