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学习到一个工具对我影响很大,分享给大家,希望对你们也有所帮助。
这个工具是生涯规划的底层思维工具,就是逻辑层次。它是罗伯特迪尔茨在1991年整合而成的,他认为每个人处理问题的时候,都分成五个层次:身份、价值观、能力、行为、环境,也就是下图。
首先自己作为一个还未完全踏入社会的生涯规划师,给不了大家工作方面太多的建议,但作为一名学生,我深知现在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迷茫和焦虑,自己也正因为如此才有缘认识到古典老师,接触到生涯规划这个领域。
接下来我想具体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工具,大家可以想象它是五层楼,并且相对的上层决定下层,这也是咨询师常用的底层思维工具。
在教大家使用之前,先从生涯方面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比如一个人突然间当了父亲,在他的生活角色里就多了父亲这个角色,那他的价值观当中,可能会出现安全感这个价值观,他逐渐变得比较顾家,他也会开始帮孩子换尿布,上厕所等,这是他以前没有的能力,因此他的行为慢慢也发生了改变,家里的环境也可能会变得乱糟糟的,这就是从身份到环境的变化一个例子。
这对我的启示很大,从而联想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当中也是这样,比如在学习上我们可能会很焦虑,但大一的时候这种感受不会很强烈,因为刚经历过竞争激烈的高考,需要放松,这种焦虑一般会在大一下学期或者大二出现,因为这里面会涉及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一般高中老师和家长会告诉我们努力学习,但是到了选大学专业的时候,很多人是不懂的,所以我们大部分人可能都是凭第一感觉选的,自己是否真的喜欢或者感兴趣也仅仅是通过第一印象,当真正学习一年后,发现这并不是自己当初想要的,所以就开始焦虑,找不到方向,于是为了缓解焦虑我们就会看到不同的选择,有人通过学习,想找到方法,有人通过打游戏来缓解,选择逃避现实。
在还未接触这个工具之前,我往往会下意识的认为:我们焦虑的原因是处在能力层面,我们只是不会管理自己的时间,也许是不会学习,但其实仔细一想,其实我们焦虑的真正问题是在价值观这一层上,因为当初选择专业时,我们或许根本没有想清楚自己要什么,造成了现在的结果,所以解决的根源还是需要明白自己要什么或者喜欢什么,所以我们只用能力层面是无法处理价值观上的问题的。
但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我连自己都不知道想要什么,那怎么办,如果是这样,我建议大家可以用一个价值观挖掘机的方式来了解自己想要什么,明确自己的价值观:
先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现在自己吃穿不愁又很有钱,最想做的事是什么,有的可能会说世界旅游、看演唱会、帮助穷人……,问完之后再追问自己一个问题,去世界旅游或者看演唱会又或是帮助穷人是为了什么,这时你又会得到不同的答案:认识有趣的人、体验不同生活、让世界变得更好……
这时你可能就会发现经过一两轮的价值挖掘,最终我们想要的东西是认识有趣的人,体验不同的生活,如果你觉得还不够清晰你可以再多问几轮,直到最后的答案,你觉得就这样就够了很好了,那才是你最终想要的,我们常常会说一句话叫做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想说你需要明白你初心的背后需要的真正的东西是什么,而不是表面上的旅游,因为你最终想要的是认识有趣的人,那么有很多的方式都可以认识有趣的人:参加社团活动、出去培训学习……所以只要明白了自己想要真正想要什么,才能方得始终。
当我们基本上明确了自己的价值观过后,生活的难题,我们都可以试着通过表面去看到它的实质,看问题到底卡在哪一层,如果是能力层面,我们就可以通过提升能力来解决,从而影响我们的行为,改变环境。而且这个工具也会让我们试着去看到别人好的一面,比如一个人做错了一件事或者完成的不好,我们就可以想是他的行为或者能力还不够强,而不是他人本身有问题,这也是我们常常会犯的一个错误,通过一个行为(能力层面)去评价别人的身份(价值观层面),即使我们的初衷是为了别人好,但这样的效果可能与我们想要的恰恰相反。
然后我想通过这个工具跟大家说说考研这个问题,一般大家到大二大三都会有这个疑问,到底是考研还是工作,其实通过这个工具大家可以思考一个问题,以后这个工作到底需不需要考研,或者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考研是自己在逃避社会,暂时不想成为职业工作者这个身份,还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当你明确了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的问题后,我相信可以很好的做决定,因为在这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其实纠结的点并不是考不考研,所以我们要追不要逃,学会做选择,而不要随大流。
总结一下:通过这个工具,我们可以五个层面来看待自己,分别是身份、价值观、能力、行为、环境,只有明确自己的问题本质,才有可能解决,最好的方式是用上层的方法解决下层的问题。
最后,想说明的是以上内容是我自己平时跟随老师学习的感悟和思考,仅代表个人意见,希望大家都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成长为自己的样子,纪录片《成为沃伦巴菲特》中巴菲特说:世界是一部好看的电影,但你不会想一辈子都在梦游,我每天都是跳着踢踏舞去工作。
希望每个人都可以跳着踢踏舞去生活,找到自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