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应该都有看过里面有一句是这样的“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人再怎么逃避,也躲不开与食物的联系可以这样说食物面前,众生平等。
作为一个可爱的河南人,如果被问起最爱吃的是什么?我肯定会毫不犹豫的说,河南烩面!如果问起河南哪一家的烩面最好吃?我会比刚才更肯定的说,我妈妈做的!我觉得河南烩面最好吃,这可以说是对美食的认同感;在河南烩面中,我觉得我妈做的独具第一档,这就是对美食的归属感。
很容易理解,归属是建立在感情之上的。在我们常人看来,食物就是食物,它的功能就是为我们充饥。其实,我们入口的食物,都是厨师的艺术品。它们也有生命,而情感。就是其灵魂所在。它的作用就是联系,厨师赋予情感,食者寄托情感。
这是潜移默化的,无法发觉。河南名吃胡辣汤,说实话,再出来上学之前,我并不喜欢。就在前两天,同学点了胡辣汤的外卖。我尝了一口,瞬间沦陷。为什么?胡辣汤的味道,我瞬间找回那种家里的感觉。在天津寒冷的冬天,总算明白了鲈鱼堪脍的心境。
每一个孩子的嘴,都是孩子娘惯出来的。她们把这种带有归属感的味觉深植于孩子的记忆中,这是食物情感的体现,也是人们接受这种情感不自觉的本能。无论在何时,无论在何地,人们都有属于自己家独特的美味。即使离家再远,也能提醒我们来自哪里。
就像我前一段去几站地铁外吃烩面一样。面很烫也要入口,那种被烫的流着眼泪也要吃下去的感觉,应该就是这种归属感的最真切的体现。我称它为家乡的呼唤,也是一种埋在心底的幸福感。
说完了归属感,再来讲下认同感。认同感不像归属感,归属感是依靠在情感之上的,失去了情感就提不出归属。对于认同感,可以赋予情感,也可以脱离情感独立存在。就像上文说的,我觉得河南烩面好吃,就是带有情感的认同。同时,我觉得苏菜也不错,这就是不带情感的认同。
认同的条件复杂且多变,因为认同感的情感很多都是短时间的,有一种触景生情的感觉。举个例子,可能很多人都有一种感觉,老朋友突然相遇,路边摊的啤酒烧烤可能会让你觉得回味无穷。但当你再次来的时候,少了那个朋友,吃起来索然无味。
再说一个例子,饺子,一种独属于中国人的食物。“好吃不过饺子”体现了它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大部分人习惯,一年无论过得是好还是坏,除夕夜都要阖家团圆吃饺子,这是其他任何山珍海味都无法替代的。为什么?这就是中国人对于饺子的认同,在传统食品多被工业化的今天,人们不在除夕夜去买速食饺子,而是所有家人坐在一起去包饺子?这就是人们对于饺子认同的体现,人们认同了饺子作为过年团聚的寄托。在以前的中国,吃饺子代表故人相见,辞人还乡。期待整年,只为此刻相见。
年夜之始,阖家团圆做饺子,已不仅是对于美食的认同。不管是归属和认同,都是中国人独特的文化,独属于中国的精神象征。中国人,作为世界上最重视家庭观念的群体,早已将此烙印心中,依旧在一年一年的重复着。但这可能就是中华美食独有魅力吧!
当然,也是我作为一个吃货的动力吧!最后,写上我看《舌尖上的中国》里很喜欢的一段话:从手到口,从口到心,中国人延续着对世界和人生特有的感知方式。只要点燃炉心,端起碗筷,每个平凡的人在某个瞬间都参与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诗!
为啥想写了这个题目?说起来还是很神奇的,我们学校开展了一个口才教育。结束考试要脱稿演讲,本来打算就混过去吧,到时候临场发挥。然后那天好像就是我同学点了胡辣汤,喝了一口就去洗澡了,一直想着胡辣汤这味儿。突然有了灵感,回来写了个提纲当演讲内容。然后,觉得这个主题不错,这两天就添砖加瓦的给完整的写了出来。文笔拙劣,但不影响我们在吃上成为朋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