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95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南京大学对决辅仁大学的辩题。
说真的,这一场看下来挺失望的,因为准备痕迹过于浓重,且正方双方理论点风马牛不相及,持知难行易的正方辩的是知行合一难,而持知易行难的反方辩的是致良知、格物致知难。
真正在辩逻辑的就只有反方林正疆和正方钟婳婳女神。
由于正方把知定义为求知的过程,而行即为对知的应用,因此反方也很难辩了,因为照正方的观点,知包涵了求知,是一种行为,行不好则是因为知不透、知不深,
唯有林正疆大神,指出,如果只有得到真知才为知,那我们穷极一生,甚至到地球毁灭都无法『知』。他举了抽烟者的例子,抽烟的人看到烟盒上写着『抽烟有害健康』,但他不到死的一刻,都不会真的明白抽烟的危害。他还说:『如果把知的过程定义为知,那知便是无所不在。我今天求知是一个行为,如果像对方辩友所说有任何困难的话,那便是求知的行为难,不是知识本身难。』
然而,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反方的团队合作没有正方好,因为在林大神之前的三位辩手没能正面地挑明正方申论的谬误所在,即便指出了,也只是蜻蜓点水,接着又开始背诵早已准备好的稿子。而正方借着开宗明义的优势,锁死了『知』的定义,由于临场发挥明显脑子不够用,反方硬着头皮把熟记于心的申论点驴唇不对马嘴地全用上了。
毕竟,输人不能输阵,输比赛也不能输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