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我们的生活某种程度上“被动”受限。20多天一直在自己的房间里,不离方寸之间,不夸张地说,长大之后都没有过这样的体验。我曾一度依赖于外出旅行,来扩大自己的认知边界,增加生活的愉悦情趣,激励自己进行课程和文字创作。此时此刻,我开始思考当失去了旅行场景之后,我的生活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日复一日见同样的生活场景,是否就变得枯燥?就没任何创作可能?
另一个声音此时说,不能旅行,还可以阅读。是,旅行和阅读都是心灵体验的方式。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说:”我是那种通过有血有肉的身体,通过伸手可触的材料,才能明确认知事物的人。不论做什么,只有将其转换成肉眼可见的形态,我方能领会”。如果仅靠阅读,我们就能获得完备的体验,那也就太称心如意了,所以,村上先生的话,也正道出了身体力行的旅行,到底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意义。旅行不再是帮我们逃离现实生活压力的途径,不再是标志性符号按图索骥的打卡,旅行真正的意义是帮助我们接近真实、理解现实的途径。
亲临其境之下,形成自己更生动、更全面的看法,旅行帮助我们获得心灵视野拓宽的喜悦体验。在我看来,旅行就是一种自我成长,我们会形成一种不同于我们自身长期所处结构下的文化和社会的思考视角。我有这样的认识,是最近几年才有的事。
在2015-2016年间,因工作缘故,我开始接触日本,这种外力原因驱使的探索,不同于之前我频繁主动探索欧美文化的体验。在那之前,我对日本的认知仅局限于学校的教育、电视新闻、书籍、大学同学及室友的旅居生活,以及历史记载下对日本与中国文化渊源的探究。
在踏上那片领土之后,我产生了不同于以往的冲击,不同于在欧美独行侠般自由意志的体验,日本之行,让我开始更加深刻地理解国家文化与集体意识。旅行中,伴随着一个又一个问题接踵而至,日本漫画为何能在西方漫画冲击之后,超越西方博得全世界的青睐;为何日本与中国相同历史渊源的传统文化,何以保存地如此完整和兼容并蓄,并对西方社会产生更强烈的文化吸引;日本的古宅与现代建筑何以融合一体,不显各样的突兀;为什么日本的孩子周末都集体出动打橄榄球,练长跑,似乎体育教育是日本最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启发于中国园林文化的日本园林设计在历史长河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探索这些问题之后,我发觉能唤起认知迭代的拐点,不再是之前所看到的东西方间的价值观差异,那样的对比会以一种价值观为核心基点,去评价另一种文化的好坏;我们真正获得激发的是文化同质的历史背景下,人性配方的感性、理性和教养,该如何调和比例,让我们可以持续性地认知迭代。在日本,我更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一点。这里,补充一下,“老罗(罗振宇)”前两天提到的这个概念,人性配方,借用到王烁老师的自由三元方程式,感性、理性和教养,单独任一因子都无法帮助我们得到真正的自由。三者如何调和以达到最好的比例,才是成长迭代的核心问题。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从阅读书本到旅行穿越,在不同的维度空间相遇和碰撞之后,认知始终变化着,也许我们永远不可能找到最完整的视角看待“割裂”的世界,但是借助旅行和阅读,最起码帮助我们完成认知的新陈代谢、升级换代。
回想过去的一年,我通过知识产品的音频、公众号及阅读、观看日本相关的纪录片、电影、视频节目,和日本不同城市的个体和社群去接触,设计出适合亲子家庭的日本通识研学项目,虽然还有很多需要完善之处,但是有别于单纯的旅行,这样的设计是随着知行合一不断加深的过程。渐渐地,我将这样思考、旅行、创作的过程,作为自己未来三年的生活方式。疫情之下,更让我好好的思考旅行的价值,旅行该如何和我们的认知升级相结合。
我至今还记得去年在日本的一堂漫画课。那是一次身临其境体验日本漫画创作的过程,借以窥探其中的奥妙。我邀请到日本漫画出品人,教授我们的小学生团员,画出日本风格的漫画。在这之前,我观察到日本集体教育的文化背景,比如集体打扫卫生贯穿了整个大学前的教育,还有周末集体去打橄榄球和练习长跑,因此,我理所当然地认为老师会示范性地带领学生,进行集体的统一创作。上课那天,老师先按人体结构比例,教大家按结构画出身体各部分的轮廓,然后就停下来,让学员们直接进入创作阶段,当然学生们事先设定了某个漫画角色,也有一些参考图片给大家临摹,原本我们个别学员是有抵触画漫画的情绪,因为总被家人或其他同学嘲笑画地不好,可是换了现在这样的环境,老师鼓励自主创作,并且一旁指导,依据自己所画角色的特点,选择适合的发型、衣着及姿态,学员就很自然地进入心流的状态开始进行创作,画了多幅作品。老师再逐一根据作品教授绘画的原理和技巧,其中一个有很好的绘画功底的孩子说:“之前在国内,老师不教透视法,可是日本老师现场就很快教会了我。”
从这里可以看出整齐划一的日式教学,仍是不断在提升集体和个性化需求的动态平衡发展。末尾,漫画老师分享到,日本的漫画之所以有成千上万的风格,就是在于各种细节的差异,每个漫画家都会在造型的差异化上塑造出独一无二的风格。对于美发自内心的欣赏,对于细节的捕捉与突出,是这堂课上,孩子和我们成人老师与家长所Get到又一个最棒的收获。
之后,在阅读《设计中的设计》,也读到作者无印良品设计总监原研哉先生的话。他说,从小就重视的美学意识,才是日本设计源源不断的宝藏。近期很火的日本纪录片《他乡的童年》,周轶君导演特别深入到日本当地的小学和幼儿园,去深入探究集体意识浓厚的日本,如何让孩子理解个人和集体意识的平衡。在日本,非常注重孩子的隐私,所若没有当地朋友的引荐,我们外国人是不会轻易进入到学校进行观察和交流的,因此各种渠道的阅读,可以帮助我继续深化对日本的思考和观察。
还记得,去年,我们一行人悠悠地走在京都的哲学之道上,一起阅读吉野先生写下的人生哲思小说《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这本曾深刻影响漫画大师宫崎骏先生的书。它以更加思辨性的态度去定义社会科学,随孩子们一起去思考人生价值观中的“基本盘”,很难想象,我们会和自己年幼的孩子,去讨论这些问题吧。但是这本书,深入浅出,也很真实,特别反映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日本战后文化与比较压抑的社会氛围。我还在同一时期,阅读过现代日本学的鼻祖,美国著名人类学家Ruth Benedict的《菊与刀》,从美国文化价值观去看日本族群的集体画像,而两本书的阅读,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了我对于文化和价值教育的理解。
在旅行和研学项目发展中,我接触越来越多的人,更感受到在真实的环境下互相了解,找到互相的心灵感应,是这个时代所赋予我们最丰富的内容之一,珍惜当下能够作为世界读者和行者的机遇,疫情更让我们感受到更多的心灵震颤,来自于人与人的心灵感应,来自于我们曾走过的地方,曾经读过的书里。
在葡萄牙作家费尔南多。佩索阿的《不安之书》之中说道,假如你有本事,能够幻化成几十个甚至是几百个不同的身份,让这些身份经历你所经历的事情,这加起来不就是100多种旅行吗?这难道不比到一个遥远的地方去旅行,更加有趣,甚至更加真诚吗?
是的,让我们更加珍惜我们的生活,创造不同可能性的价值,更加珍惜这个时代所赐予我们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