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困境
日本的人生观表现在他们的忠、孝、情义、仁、人情等德行规定中,并且他们把这几个领域分别独立开,对人的评判也分别从这五个角度去看。作者觉得日本人没有善恶之分,不会说一个人是好人或坏人,只是从这五个角度去评判,不过看来再在的变化还是有点的,奥特曼大战怪兽和美国那些电影都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正反方的区分还是很明显的。但日本《四十七士》这类传统文学中就象中国论语一样,还是在宏扬情义与义务,一码归一码,别人让你的名誉受损你可以去报复他,他你的报复行为时间地点不合时宜一样要自杀。并且最终导致了四十七士轰轰烈烈的复仇及切腹。日本人认为的强者是抛开自己的幸福而履行义务,性格的坚强不是表现为反抗而是和谐。
日本的伦理体系遵循特殊的准则,所谓大节胜过情义,也是对特定个人或特定目标的忠诚。到近代,则把其概括为”诚“,附加于情义之上,只有真诚的情义才是永恒垂范的。诚可以是赞扬不追逐私利的人,被用来颂扬不感情用事,要对行为本身也要对行为的结果负责,最后只有诚实的人才能领导别人。
日本人把羞耻感纳入道德体系,不遵守明确规定的各种善行,不能平衡各种义务或不能预见到偶然性的失误,都是耻辱。
自我修养
日本人自我修养的第一层意思是”能力“的自我修养,因为能力能改善人们驾驭生活的能力。就算修养初期会难以忍受,但为了未来的名誉是必须要磨掉自己身上的锈的。因为知道了当下的修炼、压抑是对未来的自己有利的,所以日本人会有毅力坚持,不会为自己找借口。
比修养更进一层是圆熟,是人与其行为毫无间隔的境界。它能使人不躁不乱。日本人对于禅的理解和中国、印度都不相同,通过”公案“的方法寻求顿悟。可能像西藏的辩经,对某一问题大家讨论讨论着就顿悟了。前文就提到过日本的人名誉观,羞耻感,害怕别人的批评或看法,这些都容易造成对自我修炼的影响,一旦能修炼到无我。其实与中文这句意思类似:置之死地而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