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屋两人,三餐四季。
结束异地,两个人从他同事那里转租了只有一室的房子,开始了同居的日子,没有考虑各自不同生活习惯可能带来的摩擦,没有考虑朝夕相处可能暴露各自的缺点,当时那么期待在一起,都憧憬着在一起的种种甜蜜,谁会去考虑这些呢。两个人打扫卫生,便开始了买菜动火的生活。
身边第一个践行光盘行动的人。
身边第一个践行光盘行动的是他。他主张简单、节俭、节约,推崇素食,不爱吃剩的饭菜,所以,同居后,我们做饭菜都是力求刚好,在饭店公共场合吃饭,两个人也是按需点菜,基本光盘。其实在北方这个小城市,在国家还没有大力推广宣传光盘行动的时候,这边的人来看,有这样饮食习惯的人,要不是穷大的,要不就是小气,特别是在招待客人的时候,让客人看菜吃饭或者盘子见底是招待不周的,所以,在请客吃饭特别是相亲的时候,避免对方吃不饱都会多点一点,而被请的这方为了不被误会没吃饱,都会剩一点菜委婉表明自己已经吃饱了,不需要再点。他这样的习惯在当时的周围人眼里就是舍不得花钱,或者没吃过好吃的吃不够,其实,他再拮据,在外面也大可不必到这种程度,我们两个也一起讨论过,他说不为惜财,只为惜福,我信他,别人可能会说这是他的借口,不过随着光盘的普及,他“被”正常了。
不注重外在的节俭。
腿了色的衣服和磨掉了半边跟的鞋,都让他失去了一些可能的缘份,就连自觉节俭的我在见过他之后也自愧不如,不过,在理解他之后,开始帮助他改善衣着和搭配了,节俭和注意穿搭是可以不冲突的。父母说,一个勤俭节约没有恶习的男人是很难碰到的。是呀,一个完全凭借自己买房买车,还要出一部分彩礼的工薪阶层,除了努力工作更要节约节俭才做得到,当不知情的一些人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我们吃光饭菜的盘子,指指点点他的衣着不修篇幅的时候,我却很敬佩他的坚持和对自己原则的贯彻到底。
相信轮回的信佛之人。
同居之后,我发现他有整套的“四书五经”,《了凡四训》,一些投资理财方面的书和佛经,他拿出了他的这些宝贝跟我认识,说这些书的来历和故事。他学历不高,是一个较为传统的人,相信佛教,相信因果轮回,为人较为正直。我不是一个宗教信徒,但是我尊重个人的信仰,赞同人心要向善。所以,他买鱼放生我就陪他去选鱼,他不想吃肉,那作为爱吃肉的我就少吃一点,车里循环播放佛歌,也从不要求他换,他爬山进庙,见佛就拜,那我也跟着做一套……我想他的斯文和善良,节俭和正直,一定有一些是他的信仰给他的启迪,我欣赏受益他这样的品性,就要维护他秉持这种品性的动力,同时也给予他个人的尊重。同居后,朝夕相处,难免有摩擦,他通常不会跟我大吵,大都会独自看佛书,平复好了,再来哄我,和我沟通,他说那都是活着的修行,我看这也是因果呀。
戳缺点的日常。
我戳他事多、拖延、宅和假斯文,他戳我懒惰、笨拙、宅和假立正,两个人都宅在家里,不对对方做点什么那还有什么乐趣呢?宅倒是宅在一起了,其他的方面其实就是因为两个人对待同一件事的看法和标准不同罢了,两个不完美的人在对方眼里仍然没能成为一个“戴光环”的人,这就是现实,同居之后的爱情远没有理想中的浪漫和完美,甚至还有点“气”,桃心眼里的滤镜都碎了,同居,就是要戳破完美。
既然被见到了真面目,那还留这爱情的“活口”吗?
有些恋情是“见光死”,还有一些是“同居死”的,见识到对方的真面目了,头脑都清醒了,那么就该考虑这段恋情的“去留”了,同居就像是一场对峙,面对双方最想表演美化的样子,是接受对方还是改变对方?我和他的决定是向国家申请合法“永住”,搬进我们的新家,继续出门同行在家同居的磨合,我还是我,他还是他,可我们已经被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第一次同居成了我步入婚姻的踏板。
属于他的“第一次同居”
后来,在家里看到一个他带过来的粉色梳子,是齿长而且齿距宽的样式,我问他由来,他不是说忘了就是说是他自己的,最后在我的一再逼问下,才承认是初恋女友的,同居不久后分手,留作纪念,我说这梳子用着还挺好。我就是想听一句实话。
那是属于他的“第一次同居”,想必是一个让他动情又惋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