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之于政府、平台、车主和乘客,此刻都变得尴尬。
政府:拧巴
政府对新事物反应迟缓是正常状态,毕竟法律是一种补救规范,没有预测未来的能力。而对于行政部门,限于照章办事的属性,没有能力也没有可能按照经济发展规律看待未见过的事物。六部委把网约车管理办法一发,各地政府和行管部门一脸懵逼,不出意外的用保守思维制定出了自己打脸的矛盾实施细则。说是提倡绿色环保,却又限制小排量车辆加入;说是提倡共享经济,却又处处限制私家车兼职经营;说是提倡规模化发展,却又暗地鼓励本土小平台发展。无处不显示着政府拧巴的内心。
平台:肉疼
平台前期拼命烧钱补贴,互相厮杀兼并,好不容易培养出了世界上最庞大的用户群体和司机队伍,还没有来得及收网捞鱼却被新政当头一棒。面临着九成的司机即将出局,烧出去的钱难以收回,只能把脸一换,强忍着肉疼找“仇家"巡游车合作。
车主:鸡肋
随着烧钱模式的终结,任务补贴消失不见,抢单模式变强制派单。大量兼职司机退出后,专职司机接单成本陡然增加,往往接单超过1.5公里,收入锐减,抽水不变,顿感鸡肋。
乘客:失望
美好的网约车在变化,失望在累积。热情服务的司机变成动不动就要你加价;干净整洁的小轿车变成面包车、皮卡车,甚至摩托车;慷慨的平台免单代金券变成9.8折最多抵消3元;随叫随到叫车变成司机距离你2公里且半天找不到路。
静观普洱,思茅的巡游出租车在创文氛(gao)围(ya)下,终于开始打表收费了,甚至还能给机打发票了。对网约车失望的乘客重选巡游车,上座率不断回升让“的哥”们心情大好,服务也随之热情起来,一种回光返照的情景在出租车行业上出现。
但,巡游车的原始服务模式必然在未来无法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需求,回光返照只因网约车的管理失控和自身的幡然醒悟,良性循环不仅需要对服务质量的坚守,依然少不了对服务模式的探索。
毕竟,我还是喜欢打车时车子等在楼下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