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老爸在群里发了奶奶的住院照,手上缠着一节又一节的绷带,告诉大家是在收菜的时候摔断了手,语气中多是埋怨。
伯父伯母同气连枝,纷纷斥责奶奶闲不下来,没事找事,这下她种的菜可金贵了,换了多少住院费呀。伯母还信誓旦旦的表示,等儿子将来成了家,她就听儿子的,该干嘛干嘛,决不给后辈拖后腿(我爸妈都要上班,忙)。
我一直默默吃着饭,听着他们你一言我一语,久久没有发声。
我理解爸妈和伯父伯母的心情,但我不愿像他们一样去指责奶奶。
生在建国前,吃过苦挨过饿的老人,总是比现在的人更节俭更不怕累,哪怕已年近八旬,早就到了该享福的年纪,也有享福的资本。
奶奶生有三个儿子,每个儿子都愿意承担赡养二老的责任,却都留不住二老。二老就像是客人,三个家庭轮流待上一段时间便说走就走,根本挽留不住。
我想,就算爸妈叔伯们没把二老当外人,二老也不会觉得温馨。首先生活习惯的差异就是一个矛盾。
二老在我家住的那段时间,妈妈的抱怨就没停过,不是嫌二老炒菜不放油盐,就是抱怨碗没洗干净,冰箱被剩饭剩菜占满了,夜里上厕所不开灯吓死人了等等。二老听后从来只是沉默,未发过一言。
我至今都还记得那年奶奶不舒服却一直强忍着,被发现时脸色都已苍白的情景,本是不想给晚辈添麻烦才生生忍下病痛的折磨,结果搭进去大笔医药费不说,还连累儿子媳妇从百忙之中抽空来照看她,听得最多的就是他们的抱怨指责。
也就是那次出院后,二老说什么也不肯和后辈们住在一起了,收拾东西回了老家,又过起了种菜养鸡的生活。三个儿子只要有空就会带家人回来探望,临走前再带上二老种的菜,满足的笑容便会出现在他们的脸上。
和后辈生活在一起,一地鸡毛多于团圆温馨,得不到理解,面容便渐显落寞。执着于辛苦劳作,是想填满孤寂的心,亦是想为子孙发挥余热,而非天生贱命不会享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