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个世界,是美好的!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总能遇到各种很有意思的事情。
今天分享几个关于做事思维的有趣故事,看看大家在面对同一件事情时,思维模式上会有怎样巨大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行为上的差异。
这些故事,是我所经历的真实故事,稍微加了一些处理。
(2)
我做咨询出身。
人们都说,做咨询的人,动辄就讲方法论。大体因为我是半路出家,没有接受系统培训,所以我个人不觉得自己会动不动讲方法论。
再者,我一直到现在都坚定的认为:讲方法论,没有什么不好。可大家并不都这么看。
记得离开咨询公司后,我准备跳槽到其他公司。面试时,面试官见我原来做咨询,遂问我:听说做咨询,很强调方法论,这事儿你怎么看?
我不是元芳,只好老老实实的回答:咨询行业的确很强调方法论。早些年,一家咨询公司如有很好的方法论,就可打造成这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方法论有其好处,可以帮助人遵循一定的框架,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的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但也有其坏处,可能会固化人的思维,让人思考问题时局限在方法论划定的圈子里。
面试官听完,对我的说法很是赞同,他说:他也有一些朋友做咨询,他就觉得那些朋友思考问题时,思维很僵化,因而也担心我也有类似的问题……
为了面试成功,我对面试官的说法点头表示赞同,但内心中并不认可他的观点。
(3)
前段时间,写了几篇有关方法论的文章。文章发出后,有人赞同认可,有人反对抨击。
那些抨击我文章的人,几乎对所谓的方法论嗤之以鼻。跟前文提到的面试官一样,他们认为,方法论很容易禁锢人的思维,让人的思维僵化为固定模式。
拘泥于方法论,的确会限制人的思考,让人的思考很容易限定在一定的框架之内,形成所谓的「定势思维」。很多人,其人生哲理是追求灵活多变,他们更赞同「计划不如变化」,因而对可能会限制人思维灵活性的方法论大肆抨击。
问题来了:一个人的思考、思维只有到了一种极高水准时,TA才能触摸到方法论带来的限制和僵化。
而事实是,80%的人根本达不到那么一种高水准的思考和思维水平,更甭提触摸什么方法论带来的限制和僵化。
对这80%的人而言,平时思考时,其思维是混乱的,想到什么就是什么,没有什么章法,没有太多条理;平时表达时,其逻辑是匮乏的,讲了半天的话,词不达意、不明所以。
他们之所以会这样,不是因为他们不够灵活,而是太过于灵活了,而缺乏了一套固定模式的分析问题、表达想法的套路和思维框架,也就是所谓的方法论。
在这种情形下,一个人连最基本的思维都没有,谈什么思维僵化?又谈什么思维的灵活多变?
(4)
那些抨击方法论的人们,他们因为考虑到方法论可能对人思维的禁锢,因为想要追求所谓思维的灵活自由,从一开始就放弃了方法论。
做出这个选择的思维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一种思维模式。
有个成语叫「因噎废食」,什么意思呢?因为看到有人吃饭噎到了,自己就不敢吃饭了;因为自己未来也可能被噎到了,自己就不要吃饭了。
你无法保证一辈子都不被噎到,除非你一辈子都不吃东西。我们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仅根据预期可能存在的风险或失败,而选择不去做现在应该做且相当有助益的事,这其实是一种很常见的思维模式。
因为方法论可能会僵化思维,所以不去学习方法论,结果自己当下思考就处于乱七八糟的混乱状态。如此这般,思维也许不会被僵化,但自己的思考就一直不能获得成长和提升。
然而,几乎每个有所成就的牛人,包括那些思维很灵活的牛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成为牛人的过程,就是打造自己方法论的过程,让人们说你「很有一套」。
其中一些牛人,在继续前行时,也许会被他自己的方法论所禁锢,由此带来一些失败。若你只因此就得出结论说他们的方法论没用,从而不愿意学习其方法论,那就大错特错了。
你要先学习人的方法论,达到人的水准;通过别人的方法论,让自己快速的成长;等到感受到了别人方法论的局限时,再寻找方法突破这些局限。
走到突破方法论这一步的前提是,你有机会、有能力达到那个突破的门槛的境界。可惜的是,我们多数人,根本触摸不到这个境界。
因此,在各种成熟的方法论中,留有你足够的空间,让你即能够有框架可以参考,又可以追寻自己想要的灵活性。这其实也没有本质上的冲突。
(5)
有一次,一位做生意的朋友跟我讨论如何做市场推广。
我给了他一个建议:给你的产品找一个核心关键词,贴上一个很锋利的标签,然后不断地强化这个标签,让人们一提到这个关键词标签,就立刻能想到你的产品。
这位朋友马上反驳我:这样贴标签的话,以后想做其他产品时,岂不是就会有很大障碍?譬如格力是空调的代名词,它做手机会让人感觉怪怪的……
我感叹了一下,跟这位朋友说:你的话没错!若你的标签深入人心、牢不可破,你未来确实会遇到这个问题。现在的问题是,你才刚刚起步,你的产品没任何知名度和品牌,你距离碰到这个问题的时刻还遥远的很!
你现在不给自己贴标签,你永远都不会遇到贴标签带给你的障碍;可是,你也许永远都发展不起来,永远也做不大!
我这位做生意的朋友的思维模式,跟很多抨击方法论的人的思维模式是类似的。
因为未来可能有很大风险,因为未来预期会遇到阻碍,因为未来可能会面对失败,所以现在就选择不做。现在选择不做,未来不会有风险、不会面对阻碍和失败,只是也就没有了现在到未来的可能发展了。
这样的思维模式,学术研究中给出了明确定义,叫做固定型思维模式。
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一切是固定的,例如个人能力、未来的预期等等。一旦我们认为一切是固定不变的话,我们会判断,现在是否有能力搞定一件事情——若有能力搞定,就选择前进;如果没能力搞定,就选择放弃。
与之相对的另一种思维模式是成长型思维模式。
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一切都是成长变化的。现在没能力做的事,通过学习成长,未来就会有能力做;未来预期可能遇到风险和障碍,也许到自己能力提升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管理和克服。
即便未来仍要面对那些风险和障碍,最起码从现在到未来尚有很大的成长空间,自己先成长起来,而后再说其他。等到真正面对那些风险和障碍时,再努力想办法解决。人生,不就是不断的打怪升级么?
这两种思维模式的好与坏,从对各自的描述,就可大略地分辨出来。不过,也不算绝对的好与坏。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这两种思维模式也许有不同的适合方式。
(6)
道理上讲,主流人群自然会倡导成长性思维模式,可是主流人群中的主流人群与生俱来的是固定型思维模式。
因为固定型思维模式有很高的确定性——大脑天生都喜欢确定性,而排斥不确定性。
想想看,你有没有类似下面这些表现呢?
想对一位美女表白,转念一想自己条件不怎么样,很可能被拒绝,结果就不去表白了。
想参加3个月后的马拉松比赛,但一琢磨自己的体能这么差,预期也训练不出来,也就直接放弃参与比赛。
想买个奢侈品的包包或者手表,一看价格那么贵,自己工资不高,也没什么积蓄,现在看来是买不起,那就算了吧。
我们太容易用当下的静止状态,直接固定不变的预测未来的结果。我们却不太会用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成长的眼光去考虑问题,不太会去想怎么去努力成长以让自己获得自己未来想要获得东西。
做事情的思维也有两种,一种思维是怎么一定要把事情做成,另外一种是怎么不把事情做砸。我们最佳的选择是,在保证一定概率不把事情做砸的前提下,专心努力的把事情做成。
无论是把事情做成,或者把事情做砸,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思维。随着事情的进展,我们要一步一步的学习和成长。等到不把事情做砸的境界,等到把事情做成的境界,我们已然不是当初的我们。
(7)
说回方法论。
方法论、思维框架,不是要固化我们的思维,而是让我们思维更加有序、有效。
当我们遇到一些事情时,可以借助这些方法论和框架,快速的、全面的且有条不紊的思考和做事,不至于一通乱七八糟而毫无结果。
如同计划一般,虽然计划不如变化,但是没有计划,一味的求变化,也就没有了方向和目标,结果只能是随波逐流,无法衡量事情的进展。
思考也是如此。
没有方法论和思维框架,我们很难衡量出来我们思考的进度、思考的全面性、思考的有效性。
我们头脑中的方法论和思维框架也是在不断面临挑战,当某一天它们不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开始限制了我们的思考,我们就可以考虑更新换代我们的方法论和思维框架。
用新的、更有效的方法论和框架,代替老的、失效的方法论和框架,常换常新。
我们的一生,都在不断的更新换代我们的方法论,期待在面对任何事件时,都可以愈发的从容自若、指挥若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