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次偶然的机会,和一个互联网界的前辈聊天(阿里出来的高管,目前在万科负责产品运营)。期间谈到了创业,本人虽不才,倒也折腾过2次互联网创业,结果和大部分创业项目一样,静默中来,静默中去(关于创业失败的总结不少,下次发文细说。今天只是单纯扯水)。由于我对创业还是心心念念,相信找到合适的人,瞅准合适的机会,总会有回响,大不了就当做公益嘛(胡玮炜:不好意思,公益明明是我先的~)。难得碰上前辈,不抠出三言两语经验之谈,都对不起这2小时的时光和那杯星巴克(嗯,主要是对不起星巴克,超大杯!)
前辈抿了一口咖啡,缓缓抬了下眼镜,轻叹一声“哎”,以过来人的口吻说道:“你我有缘,我便说点不好听的大实话。其实你们这代人是被互联网泡沫堆起来的,你们已经被这个时代害了!”
语不惊人死不休!如果能重来,我选择李白,杜甫你走开。
不是UC的那种震惊,是真的震撼到了,前辈也很适合讲故事,停顿了3秒在我满脸求知欲的表情下,终于做出解释。“前两年的互联网很热闹,资本很燥热,几个人攒个想法,包装个概念,做几页PPT,租个办公室就叫创业,还就有人敢投钱。这就导致了市场的非理性。国家还嫌不够乱,提什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动的社会蠢蠢欲动,尤其是你们这种刚毕业的大学生,心比天高,看几篇大佬写的鸡汤文,还是别人代笔的,就怀着满腔热血冲入互联网圈了。”
前辈甚是痛心疾首,噫吁嗟叹良久,又抿了口咖啡。我猜想他可能大概也许未必是,在说我吧。(本人就是大学生创业)
“市场总归要回归理性的。你看现在的投资人,上来先问盈利模式,3句话没说清楚怎么赚钱,接下来就免谈了。我们先不管‘王思聪’们,你说大学生出来手头能有什么资源,你让他们拿什么去盈利?拿PPT吗,又不是贾老板。你当时创业盈利了吗?”
“这个……其实一开始是盈利的”
“一开始盈利,有多少?数据呢?能支撑下去么。再说了最终还是资金链断裂不是么!大众化的用户场景和需求巨头要么已经介入,要么已经有成熟平台在运作,凭你们创业拿什么优势去和人家抢蛋糕?肯定就是找一个所谓的细分市场。哦对,就和你当时瞄准的社区生鲜O2O一样。但你现在回头细想,为什么细分市场存在?是真的因为你比别人想得多看得远吗?你知道阿里一年花在智囊团上投入有多少吗?这些巨头的市场调研基本把未来5到10年可能的趋势都分析过了。他们为什么不做这个细分市场?不是因为看不上,是时机不够。很多像你一样的创业者,以为抢占先机就能把市场做起来,我们退一步讲即使真的做起来了,你靠什么建立核心优势和市场壁垒,让你能不被后进入的竞争者挤掉?没有。因为你们没有经验,没有资源,没有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前辈说到激动处不小心碰到了桌子,我很识时务的再给大佬递咖啡,给大佬续上。
“可能我说的有点重。今天也是有缘,你身上有许多闪光点,选择对了会有一番成就的,作为互联网这条道上比你先走了几年的老大哥,我希望你赶紧醒悟。你已经被这个时代荼毒不浅了。别再想着创业了,也别在中小企业里折腾了。几个人在一起熬大夜指点江山,说是参与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为了共同的事业。你觉得有用吗?书生用兵罢了。找个大公司,就是抱着做事的姿态,从基层干起。做个三五年,到那时再来谈你的创业吧。”
主体谈话内容就这样,我虚心的接受了前辈的教诲,并未做过多辩解。虽然我觉得前辈有些观点片面了。比如:对于始终在大企业工作的人,真的能做的好创业型公司从0到1的事情吗?我持怀疑态度,毕竟在大企业你的资源是溢出的,不用太多考虑柴米油盐,但在小公司,创造一个项目可行的市场环境就要花去80%的经历(并且再这么创造,也不会有QQ和微信的流量倾斜优势)。当然也可能是我的酸葡萄心里,毕竟没在马氏双雄的手底下干过。还有创业真的是个伪命题吗?如果像前辈说的,所谓的细分市场是巨头研究剩下的荒芜之地,不具备成功条件,那所有的创新都等着AT收割?
多的不说了,本意也不是想反驳什么。只是引申2个问题希望和大家讨论下:1、对于像我这种非科班出身,没有大公司工作经验的运营人(产品运营、内容运营、用户运营、数据运营等等),真的是时代造就的泡沫吗?是的话泡沫又有多少?职业规划又该如何?2、对于当前环境的创业大家怎么看?尤其是大学生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