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脑乱糟糟,摸鱼闲聊一下书。
最近这一两年,我莫名沉迷于淘旧书,网上跟线下都有买过,不知不觉屋子里已堆了几百本书。
在很早前,我已极力克制买书的欲望,许多书买了都未曾怎么读过,碍地方不说,以后搬家也必定是个大麻烦。不断地买书纯粹是舒缓一下知识焦虑,这跟报复性购物带来的快感无异。
我买的书很杂,文学、小说、经济、历史、武侠、童话等什么类型都有。其中很多是我并不感兴趣的,比如说武侠,当初只因书的封面有趣便入手了一堆扔在家里,到今日都还没完整看过一本。
或许有人会问,买这么些书,又不看,有何作用?我也懊悔,要能时光回流,我铁定不会买这么多本了。但要说买书不看的作用,倒真能举出两个,说不定还能帮你们避免踩坑。
作用其一,是关于买书的套路。这部分主要针对读者而言。
买书第一点是要看出版社的。很多出版社的严谨程度以及纸张用料,堪比盗版,错字多,纸张薄,味道大。有一家出版社已经被很多人吐槽为:虽为正版,却做得比盗版更盗版。至于是哪一家,在这不太好点名。
另外还有些出版社会通过原著删减章节,从而省成本,打低价格战来冲销量,看到些价格低的热卖书,最好查一下原章节字数。
大家要想知道哪些出版社靠谱,直接搜一下排名即可。
买书第二点,就是看书的作者或编者。倘若一些科普、文史等类型的书,其作者或编译者名字用的是凌羽、子百、泽玉之类的,这大概率是一个公司随便招来几个人,在百度百科搜集些片段凑成的书。
这在历史类型的书籍里最为常见。通常都是老板看当下市场有哪本书卖得火爆,便跟风起一个类似的书名,编写一个大纲出来,吩咐几个员工按照大纲去百度收集资料,复制粘贴,再改写一下,最终合出一本书来卖。这些编者很多都是初高中水平。
在六十到八十年代,武侠小说盛行,出版商会蹭爆红的武侠作者的热度,找一堆枪手出一批剧情雷同的小说。作者署名则是花样百出,比如蹭金庸的名气,作者会叫全庸,蹭古龙的,那就叫吉龙,有更狡黠的,作者名会直接起个“古龙著”,只一个空格的区别,很多人都会看漏眼。
以上两种做法,皆一个套路。买书之前,最好查一下作者或者编者的名字,看下是否值得购买。
作用其二,是引发关于当下该写些什么的思考。这部分是针对写作爱好者而聊。
上面有提过,我淘的书是旧书,七八十年代小说居多,作品都会有一个主流腔调,艰苦、奋斗、荣誉。
我曾翻到过一本八十年代的儿童文学小说,背景写的是一群小学生,他们把佩戴红领巾视为最大的荣誉。小说主角是一个调皮的孩子,我忘了小说设定是佩戴红领巾需要什么资格还是怎样,学校并没有给主角红领巾,身边同学便疏离他,最后主角帮助团体干了一件冒险的事,成功拿到了红领巾,然后一群学生就接纳了主角,他们友谊加深,皆大欢喜。
大体情节是这样,细节忘记了。我对这篇故事印象很深的原因,是觉得其写的有些扭曲,比恐怖小说还恐怖。
旧书堆里还有很多小说,关于农场劳改、工程等等主题,都是写各种奋斗,力争各种荣誉,我不再列举。那会的小说都有一个主基调,大家都知道该写什么,跟着主流走,写出那个时代的特征。不止是在文学,那个年代在生活工作等方面亦如此,全国上下都在冲着一个目标卖力去干。
到如今的时代,该写些什么,似乎就散了,迷茫了。没见着有什么作品可以表达出当下这个时代的特征或矛盾。
是迷茫?焦虑?避婚?女性觉醒?各个人群有各个人群的苦恼,没有一个主题能概括出整个时代矛盾特征,要等到再过多少年以后,我们的这个世纪被写进历史书里,才知道我们这个时代的形容词究竟是什么。
之前有看过这么一个说法,鲁迅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写出了那个时代的主要矛盾:救亡图存。当时列强侵略、社会动荡、国民麻木,当务之急便是要救亡图存,这是一个极明显的时代矛盾,鲁迅把它写出来了,把国民的病给写出来了。
眼下我们的时代看似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却很难用一个词精准囊括出一个主流的矛盾。个人觉得自90年代后,出彩的作家就断层了。目前大家熟知的莫言、余华、刘震云等,作品内容基本也都是反应七八十年代的。00往后时代的文学类作品,热度高的,似乎没怎么看到过。
为什么呢?其主要原因或许就跟上面说的主流矛盾问题有关,当然,娱乐至死的短信息时代冲击也是其中一个因素。只希望文学性质的作品还没进入到将死未死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