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怀念的屈原,为什么会投江呢?看了这段历史,你就明白了那时候的君臣之义
话说,公元前313年,楚怀王出使秦国,被困在秦国皇宫,与张仪当面对质。
楚怀王羞怒出口,“说好了,你秦国给我楚国600里地,为什么我人到了这里,你却改口说是6里地?!!”
张仪悠然回道,“我明明说的是6里。是楚王您自己听错了~”
“大胆,你这卑鄙小人!我杀了你!”楚怀王怒而拔剑,朝着张仪砍来。
“来人!快来人!”张仪躲过刺来的剑,将埋伏在门外的刀斧士喊了进来。
然后他轻蔑地看着被愚弄的楚怀王道,
“这里是秦国,秦人只认秦王。”
被刀斧手包围的楚怀王,往事不堪回首,绝望地想道,”我竟然信了这个不守信义的张仪小人。想我一个堂堂国君竟被如此愚弄,有何脸面去见我楚国的子民呐!”
于是,楚怀王拔剑自刎,殁于秦宫。
111年后,西楚霸王兵败,无颜见江东父老,做出了同样的选择,自刎于乌江。
18年后,被流放的屈原,又一次梦到了先王(楚怀王),朝着倒下的先王,喊道“大王!大王!”
哎,当时先王出使秦国之前,他就力劝先王,“大王,秦人不可信。您此去,他们定设了圈套”。
先王却被张仪口中的600里地所蒙蔽,想秦国与楚国多年联姻,关系非比寻常,于是拒绝了屈原,“孤已做好了决定,你不必再说!”
自从楚怀王去世,屈原就无数次地自责,“我当时该以死相逼的,那样的话,先王就不至于.....殁于秦宫。”
又一次悼亡楚王后,62岁的屈原听到了来自都城的消息,楚国已经被秦兵攻破,国破君亡。
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这一天,屈原写下绝笔诗《怀沙》,然后投身汨罗江。
怀沙,沙是指地名,长沙,乃是楚国先王的封地。屈原死前怀念起故地,也是怀念楚怀王,怀念故国。
“侑路幽蔽,道远忽兮” 屈原我已经62岁了,我和楚国的前途,都渺渺茫茫。
“世既莫吾知兮,人心不可谓兮。”自从先王去世,人世间竟无知己,我心中的抱负有何人可以商量?
“伯乐既没,骥焉程兮。” 伯乐已经死了,千里马有谁来品评?
“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 先王走后,我身上背负着楚国振兴的使命,让我生,让我死,我又有何惧怕的呢?
“曾伤爰哀,永叹喟兮” 可如今秦人入关,国破君王,无可奈何,让我哀叹不止。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死就死吧,无可回避的命运啊,我不想苟活于世。先王啊,我这就来追随你了。
这些充沛而真挚的情感,读罢让人流泪。这也是屈原之所以被世人怀念的原因。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热闹欢喜的庆祝节日,我们希望这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不再忧愁,汨罗江上的诗魂这一天醒来看到人间已经变了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