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颜回曰:“回益矣①。”
仲尼曰:“何谓也?”
曰:回忘仁义矣②。”
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③。”
仲尼蹴然曰④:“何谓坐忘?”
颜回曰:“堕肢体⑤,黜聪明⑥,离形去知⑦,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⑧,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注释】
①益:多,增加,进步。
②从整段文意推测,“仁义”当与后面的“礼乐”互换,忘掉“礼乐”进一步才可能是忘掉“仁义”,但译文仍从旧述。
③坐忘:端坐静心而物我两忘。
④蹴(cù)然:惊奇不安的样子。
⑤堕:毁废。
⑥黜:退除。
⑦去:抛弃。
⑧无常:不执滞于常理。
【译文】
颜回说:“我进步了。”
孔子问道:“你的进步指的是什么?”
颜回说:“我已经忘却仁义了。”
孔子说:“好哇,不过还不够。”
过了几天颜回再次拜见孔子,说:“我又进步了。”孔子问:“你的进步指的是什么?”颜回说:“我忘却礼乐了。”孔子说:“好哇,不过还不够。”
过了几天颜回又再次拜见孔子,说:“我又进步了。”孔子问:“你的进步指的是什么?”颜回说:“我‘坐忘’了”。
孔子惊奇不安地问:“什么叫‘坐忘’?”
颜回答道:“毁废了强健的肢体,退除了灵敏的听觉和清晰的视力,脱离了身躯并抛弃了智慧,从而与大道浑同相通为一体,这就叫静坐心空物我两忘的‘坐忘’。”
孔子说:“与万物同一就没有偏好,顺应变化就不执滞常理。你果真成了贤人啊!我作为老师也希望能跟随学习而步你的后尘。”
【学究】
颜回达到了坐忘的境界,连孔子都很惊讶,从文中可以看出,孔子对于什么是坐忘也不得而知。庄子这么推崇颜回,可见儒家也是有达到忘我境界之人。
所谓坐忘,也就是道家所说的朝彻,也如佛家所说的禅。在人不再有身体和思想的牵绊时,精神与自然融合在一起,也就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状态是不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只有达到这个境界之人才能体会到这是什么样的境界。
有了知识就会有对错,有了感受就会有得失,身体和思想的牵绊是无法让精神出离和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只要抛弃身体和思维的禁锢,精神才能在自在中获得自在。从古到今,总有那么几个人达到如此境界,在获得这个境界下的感受,再也不会流连于身体和思维了。
修行就是在追求这样的境界,颜回做到了,庄子能够说出这种境界,庄子也是得道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