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华杉详解
朱熹注解说:“明足以烛理,故不惑;理足以胜私,故不忧,气足以配道义,故不惧;此学之序也。”
智仁勇,这是三大德,也是三粒治疗焦虑症的良药。
“知者不惑。”我们经常有疑惑的地方,太多太多了,疑惑不可怕,可怕的是,明明是疑惑,还自以为明白。
疑惑,是因为不明白那道理,抓不住那本质。张居正说,只有智者,把天下的道理都讲究研求,明白透彻于心,所以事物之来,其是非可否,隐微曲折,无不洞达分晓,便是疑难的事,巧诈的言语,也一毫炫乱他不得,何惑之有?
我们能不能把天下的道理都研求透彻呢?不能,没有人能。我们只能有自己明白的范围,超出这术业有专攻的范围,就不明白了。
不明白怎么办?问别人。但“别人”有很多,都是大师、专家、说法还不一样,不知道信谁的,还是不明白。这时候就挑一个信,真发现信错了,再换。不要今天信这个,明天信那个,或者谁都不信,问一圈,自以为自己比谁都高明,自己弄出一套来。
有人问信错了怎么办,当然会有错了,哪能都对呢?
能有这个态度,就不惑了。
仁者不忧。
我们的忧虑、焦虑,比疑惑更多!
忧什么呢?不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都是在忧自己,忧自己的得失,忧自己的未来,为根本没有发生,但自己害怕它可能发生的事情忧虑。
一个人,若是不计较自己的得失,他真是很难有什么忧!
所以仁者不忧。张居正说,仁者克己复礼,涵养纯熟,浑然天理之公,绝无私欲之累,故能顺理安行,心广体胖,外慕之念不萌,忧戚之心自泯,无论贫贱患难,一切不如意的事情在我面前,也安然素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何忧之有?
君子追求理想,但得不到也不遗憾,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无入而不自得,不管遭遇什么,都能守持自己,自得其乐。
《中庸》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安于所处的地位,做好分内的事,不操心愿望那分外的事。你想往上走吗?想操心那在高位的人操心的事吗?你能做分内的事,自然有机会往上走。最常见的就是自己分内的事不认真做,老想做“大事”,那忧虑就太多了!
勇者不惧
张居正说,人之不免于恐惧者,在于正气不充,道义不足。而勇者,能善养正气,至大至刚,浩然塞于天地之间,故能执守坚定,不可屈挠。遇事奋发果敢,当行便行,当断便断,有始有终,绝无逡(qun)巡畏缩之意。便是利害切身,毁誉乱真,也一毫催沮他不得,何惧之有?
这个不容易!儒家的态度,一贯是明哲保身,邦有道,则经世济国,邦无道,能免于灾祸,保全自己。就像我们现在说中国历史周期律,王朝更迭,治乱循环,王朝更迭是循环,在一个王朝之内,也是治世、盛世、暴君、中兴、在昏君的循环。邦之有道与无道,就像四季运行一样,春夏秋冬,你改变不了。如果遇上冬天,你非要和它死磕,便会牺牲自己。你不跟它磕呢,冬天过去,春天自然会来,所以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到冬天就冬眠,就是这态度。
不过也有做到勇者不惧的,就是王阳明,面对昏君,面对残暴邪恶的锦衣卫,我心光明,勇往直前,只凭着自己的良知,凭着大是大非去行,而且取得成功。
刘澔觉
好好吃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想的太多干的太少,然后就忧虑,自己发愁。想一大堆,还要把这情绪传给被人。
好好吃药,药不能停。活在当下,做好当下。向下生长,自然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