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所描述的实际上是心理学上的基础,如何了解自我,如何观省自身的基本概念,一些概念来自于弗洛伊德和卡尔荣格。
卡尔荣格和弗洛伊德本身曾有过6年的深厚友谊,但是随着二人分歧渐多,逐渐分道扬镳。
半数以上的医疗纠纷是由于医患之间缺乏沟通引起。
提高医务人员的沟通能力,不应仅仅提高沟通之术,要提高他们的沟通之道。
医学院校中心理行为精神医学内容太少,导致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不足。
术为表面,道为根基
中国医生面对门诊量过大,收费低廉等问题,导致诊治时间短促,像工业流水线一样高效的处理病人,无法从容不迫的与病人交流,也让医务人员对良好的沟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作者为美国的物理治疗教育学博士理学硕士,教授和开发职业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为医师和其他健康从业人员提供康复治疗帮助,也是享誉海内外的演说家和顾问。
除了教学和咨询,还从事临床工作,能量的肌肉筋膜放松训练,帮助病人应对疼痛
自序
1982年之后的学生,对于理论和知识掌握非常熟练,但缺乏与病人家属同事相互沟通的能力,很难让病人因为他们在场而感到自在。
大多数学生缺乏得体的社交技巧和举止。
推荐序。
本书为医疗专业提供个人成长的路径与个人价值,阐述了能使人产生信心、信任、开放和坦诚的医患交流行为。
因为从医疗领域里成功的人道主义经验来说,信任是分外神圣的。
第一章 基本的自我意识。
什么是自我?
越了解自己,越能意识到自己想法和 感觉,优点和缺点,越能掌握自己人生,越少的感觉到压力和无助,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一个人对日复一日发生的事情和作出的选择的控制感来衡量的。
大多数人来说,前半生关乎于所为,后半生关乎于存在。
年幼的孩子不能真正的拥有自我意识
为了意识到自己,必须脱离自己本身思考自我,分析自己行为的动机。
对自我意识的渴求。
健康专业教学的目标是帮助我们朝职业化前进
职业化意味着整合大量知识和技能,并能熟练有效的表达出来
在医疗卫生领域熟练有效的表达,需要医务人员能够与病人互动中以治疗为目的的使用自我。
所以专业技术中高超的技巧固然重要,同样重要的还要与患者建立能够促进治疗,而不是妨碍治疗的关系,让两方面保持平衡。
医疗卫生必然涉及人与人的交流,而且人们已经分析出来哪种交流方式错误的,哪种方式最佳,因此我们只要学习正确的交流方式。
病人来到我们面前,不仅带来了他的身体,还带着他们的感情、恐惧、希望、挫折甚至疼痛,我们要在这样的情境下分析人际交流方式及影响。
疾病,只有附着在生命上才有意义。
当我们提供专业帮助我们照料的是患病之人,而不是破碎的身体。
自我
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父母,一个成人和一个孩子。(类似于本我 自我 超我)
弗洛伊德:自我,本我,超我。
卡尔荣格:人格面具,阴影,基本自我。
本我代表欲望,属于完全潜意识。
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
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和内在的道德判断。
1. 本我与生俱来是人格结构的基础 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只遵循一个原则——享乐原则,同时避免痛苦,其影响最大化是在人的婴幼儿时期,是本我思想表现最突出的时候。包括恐惧也是本我。
2. 自我,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从本我中分化出,受制于本我和超我,遵循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满足要求,现实中暂时中止快乐原则。
3. 超我,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其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超我遵循三个原则:一是抑制本我的冲动,二是自我进行监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
超我是父亲的形象,超我发生于恋母情结的崩解时期,是一种对父亲形象的内化认同。
本我的对立面就是超我,是人类心理功能的道德分支,包含了我们为之努力的那些观念,以及在我们违背了自己的道德准则时所感觉到的惩罚感。
三者构成了完整的人格,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在联系中得到合理的解释。
自我永久存在,超我本我几乎永久对立,自我进行调节,若个人承受的来自本我,超我和外界压力过大而产生焦虑时,自我就会帮助启动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包括
压抑,否认,退行,抵消,投射,升华。
卡尔荣格,弗洛伊德有过合作关系,但是随后因为在心理学上产生分歧,最终分道扬镳。
卡尔荣格主要理论
1 人格整体论
研究心灵,也就是指的精神或者灵魂。
心灵指的一切软内容的全体,比如思维,情感,行动,一切意识到的或者没有意识到的内容。
除身体之外的一切活动都归为心灵,实际上是一种整体论,也叫做分析心理学。
心灵或者人格结构由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三个层面构成
1 意识是人格结构的最顶层,能被人觉知,比如知觉、记忆、思维、情绪。
功能是使人能够适应周围环境,自我是意识的中心,个体化的目的所在,是心灵中很少的一部分,并且具有选择性和淘汰性,可以保证一个人人格的统一性,连续性和完整性。
2 个体潜意识是人格结构第二层,包括一切被遗忘的记忆、知觉和压抑的经验,以及属于个体性质的梦。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可以进入意识内领域。个体潜意识的内容,主要是情节、记忆组、压抑的心理内容等聚集在一起的情绪性观念群,比如恋父情节,性爱情节等等,决定着我们的人格取向和发展动力。
3. 集体潜意识是第三层,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潜意识部分,包括世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结构中段遗传痕迹,不同于个体,他不是后天习得,而是先天遗传,不是被一时遗忘,而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东西。
人格系统主要有四种原型。
人格面具。
阴性机制。
阳性机制。
阴影,为人格的最内层具有兽性的低级的种族遗传,类似于弗洛伊德的本我
荣格认为个人的人格总是不断的向前发展,个人民族的历史经验对人格的形成是有影响,但更重要的是人总是为未来的目标奋斗,从而达到人格各方面和谐和完善,荣格把它称为自我实现。
2 人格动力说
荣格认为心灵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或自给自足的能量系统,心灵一旦获得能量便将它据为己有,由心灵自己来决定如何使用这种能量。是相对稳定的,不能达到完美的均衡状态。
心理能量既可以是一时也可以是无意识的,心理能量通过转换来影响心理活动永远不会消失,但能从一种心理内容转换为另外一种心理内容,另外心理能量和生理能量也可以发生相互转换。
心里值可以方便地通过三种方式测量相对量。
一,通过观察一个对各种不同活动对象的选择来判断他的心理值。
二,观察一个人为达到目标而克服障碍所花费的时间。
三,记录和分析各种梦幻。
另外人的心理活动,通过焦虑、压抑等行为表现出来,也可在情绪情感中表现出来。因此可以用心理电装置测量脉搏,呼吸和皮肤电反应,判断人的心理值。
等量原理
人格结构中分布和移动,是有能量的,某种心理活动的能量减少或者消失,意味着另外一种心理活动的能量增加和产生。
熵原理
指心理能量的分布和流动是有方向的,这种方向性是为了优质心灵所有结构之间的平衡,精神病人为了逃避无法兑付的强烈刺激,便让自己建立一层外壳,保护自己,正常人通过各种方式来保护自己,达到或接近熵状态。
再进一步解释熵
一个非常有秩序和谐的状态,叫做低熵状态,而自然的发展肯定是从低熵走向高熵,也就是从和谐走向混乱,所以低熵状态的维持需要从外界输入高品质的能量。
心流是由人本主义开拓者之一马斯洛提出的高峰体验,认为处于高峰体验的人具有最高程度的认同,最接近自我,接近真正的自我,达到自己独一无二的人格和特质的顶点,潜能发挥到最大程度。
积极心理学家领军人物,米哈伊齐克森米哈伊教授提出,最优体验相比高峰体验,具有良好的可理解性,和可实践性,甚至通过研习我们甚至可以制造,是人们最幸福的体验之一。当事人全神关注,一切动作不假思索,几乎完全自动自发,他们的知觉里面人与行动完全合一,类似于入定。
例子:
跳舞的人描述自己演出的时候注意力完全集中,心中没有任何杂念,什么也不想,只是专心做一件事,全部活力畅通无阻,就会觉得轻松自在,而精力旺盛。
爬山者认为正在专注于目前的活动上,自我跟眼前的事儿完全弥合,觉得自己跟所做的事仿佛是一体的
一位棋手谈到决赛时集中注意力,就像呼吸,你连想都不想,即使屋顶塌下来,只要没有被击中,你也不会察觉
心流体验类似于心理健康账户,得到的最优体验越多,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水平就会增高
所以最优体验是目前最具有操作性的幸福感法门
心流的本质是一种内心高度有序的状态,一种忘我情况下的高度复制,进入非常特殊的低熵状态。
理论上讲,这种状态的维持必须从外系统,源源不断的获得能量。
因为根据熵原理,没有外界条件干预下,自我系统只会走向无序,可单单依靠自我是无法产生能量,并维持自我有序的,这本质上和永动机是不可能出现的一个原理
那么想获得心流的体验,那么这些能量来自于哪里呢?
正能量的准确含义是高品质的能量,衡量一个人能量品级的不是能量本身的大小,而是能量的可转换度
比如一桶水的水温是21度,而常温的水是20度,那么它转换的能量就很小,而如果一杯水的能量有一百度,那么总体能量可能不及21度的一桶水,但是它转化的程度就很高。
正能量的人核心特征是清晰有序,这种人的内在价值和信息清晰有序,对事件的看法清楚明白,面临选择是不会犹豫,这种人意志坚定,不会因为挫折打击而动摇,放弃高度自治,不会自甘堕落,放任自己的生活随波逐流,这种人积极进取,能够不断开拓有意义的生活,这种人对外物有高度兴趣,不会沉溺在自我审视中无法自拔
高能量品级的人,他们有一种真实的幸福感,会传染,不是人前衣着光鲜,谈吐优雅,事业有成,背后摔杯子骂娘,而是发自内心的踏实祥和的感觉。
也可以从有水平的心理咨询师那里可以得到,并不是说心理咨询师的能量品级就很高,只是说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你梳理自己的内心,梳理和清晰化的过程,你就获得了有序状态,也就是拥有了高的能量品级
外界的能量,来自于正能量的朋友,来自于读书,来自于领略不同的人和风光,还来自于自己内心的冥想
当我们的精神能量与目标处于一致而有序状态时,你就处于低熵状态。
我们不断挣扎着要摆脱懒惰,惯性和社会对我们的束缚,我们貌似在与外界战斗本质上我们是与精神熵增在做对抗。
心理能量的前行和退行,如何理解?
前行,一般在内心成功适应外在环境时,多属于意识系统的工作;
而退行常发生在环境变化,而内心无法很好的适应时,或者一个人由于外在挫折引起价值观破碎时,人会进入潜意识吸取能量。
退行并不是一个坏词,适度的退行不但无害,而且有必要。
比如逗孩子的父亲,他们会常说和孩子在一起感觉到自己也回到了童年,如果要纠正过分的退行行为,其实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退行性的行为,然后有针对性的找到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加以引导。
在心理治疗过程当中,允许退行是必要的。
比如有一个30岁的女性,发现了很美好的铅笔盒,粉色的,自己买下来,用了很多的装扮,甚至陪着这个铅笔盒睡眠,这就是发生在身上的一种退行,一个人仿佛回到童年的喜好,没有被满足的需求,童年的行为模式,童年的防御模式中等。
疗愈就是让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曾经受到的心理创伤浮出水面,从潜意识进入到我们的意识层面,被我们意识到看见,然后恢复健康自然的过程,而大多数创伤就是来自于童年的不被允许和打击,要想跨越,必须重返当年的感受,面对相同的情境,做出不同于当年的出于爱与接纳的选择。
大量疗愈案例显示了当退行出现,给予尊重和爱是非常关键的,每一个人都会自动发生退行,常见的有敢于不听话,敢于表达真实自己,甚至敢于让自己懒一点,别人看起来觉得任性不如以前懂事,这种情况发生,周围的人按社会传统眼光会认为不如以前乖,但并不知道这是非常有必要和宝贵的,就像身体生病,毒素必须被允许排出来修复才有可能发生,而如果不把这些深埋于潜意识中的创伤修复,那么这个人永远活在创伤之中,不停轮回,负面的业力,承受痛苦。
爸爸妈妈对小孩来讲,最珍贵的是给他一个合适的环境。让他成为他自己。
人格类型说
荣格把人的态度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类型。
内倾型人的心理能量指向内部,易产生内心体验和幻想,这种人远离外部世界,对事物的本质和活动的结果感兴趣。
外倾型人的心理能量指向外部,易倾向客观事物,这种人喜欢社交、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具体事物感兴趣。
荣格认为有四种功能类型,即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
感觉是用感官觉察事物是否存在;
情感是对事物的好恶倾向;
思维是对事物是什么作出判断和推理;
直觉是对事物的变化发展的预感,无需解释和推论。
荣格认为人们在思维和情感时要运用理性判断,所以它们属于理性功能;
而在感觉和直觉时没有运用理性判断,所以它们属于非理性功能。
荣格把两种态度和四种机能类型组合起来,构成了八种心理类型。
外倾思维型、内倾思维型、 外倾情感型、内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内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直觉型
八种类型是极端情况,实际上性格往往是某种性格类型占优,还有另外一或两种类型居辅。
人格发展论
荣格认为心理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个性化,要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
人生划分成四个阶段:
(1)人生第一年;(2)童年期到青春期;(3)青春期到整个成年期;(4)老年期。
第一阶段是童年期(从出生到青春期):最初是无序阶段,儿童只有零散、混乱的意识;然后是君主阶段,儿童产生了自我,出现了抽象思维的萌芽,但缺乏内省思维;最后是二元论阶段,儿童出现内省思维,自我被分为主体和客体,儿童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第二阶段是青年期(从青春期到中年):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年轻人需要摆脱对父母的依赖。但是,心理发展还不成熟。荣格认为这一阶段是“心灵的诞生”阶段。要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必须克服童年期的意识狭窄,努力培养意志力,使自己的心理和外部现实保持一致,以便在世界上生存和发展。
第三阶段是中年期(女性从35岁,男性从40岁开始直到老年):这是荣格最为关注的时期。中年人往往在社会上和家庭生活中都已经扎下根基,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是,却面临着体力的衰退、青春的消逝、理想的暗淡,从而出现心理危机。荣格认为,要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关键要把心理能量从外部转向内部,体验自己的内心,从而懂得个体生命和生活的意义。
第四阶段是老年期:老年人易沉浸在潜意识中,喜欢回忆过去,惧怕死亡,并考虑来世的问题。荣格认为,老年人必须通过发现死亡的意义才能建立新的生活目标。他强调心灵的个性化实际上要到死后的生命中才能实现,意味着个人的生命汇入到集体的生命中,个人的意识汇入到集体潜意识中。
这其中的假说也未必全是真的。
荣格和弗洛伊德的观点主要有三点分歧。
首先是对里比多概念的解释,弗洛伊德认为里比多是性能量,早年里比多冲动受到伤害会引起终生的后果。荣格认为里比多是一种广泛的生命能量,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于荣格反对弗洛伊德关于人格为童年早期经验所决定的看法。荣格认为,人格在后半生能由未来的希望引导而塑造和改变。
两人对人性本身看法上的原则分歧。荣格更强调精神的先定倾向,反对弗洛伊德的自然主义立场,认为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负,不限于弗洛伊德在人的本性中所发现的那些黑暗势力。
后世认为 荣格和弗洛伊德都是负有不同使命的先知,但是弗洛伊德内心是黑暗势力,荣格则是引导者。
自我意识。
一个人最想达到的目标和他追求的结果,其实就是成为他自己
当我们强烈的渴望知道自己是谁而不是别人希望我们成为的人时,我们就开始接近基本自我了,但我们希望卸下为了获得关注喜爱和认可而扮演的角色,转而致力于成为诚实和真实的自己,我们就开始接近,基本自我了
而这一步,通常就是,挑战父母和家规
也就是我们需要反思,抽离出来了解自己,但是因为我们的观念受到幼年时即受到信息的干扰,
所以就需要通过文学、艺术、音乐的视角,咨询师和心理学家的专业指导,来检验我们习以为常的假设
这种成长的目标,就是要拓宽我们从小形成的狭隘观念,养成更宽广的世界观,包容多样,将二元、非黑即白的绝对思维转换成模糊多彩观念,从对正确答案的渴望中解放出来,对错误的恐惧中解放出来。
我们的世界观成熟之后,方能开始寻找我们是谁的真相。
寻找自我的过程中,放弃使我们陷入否定和怀疑,而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信念,取而代之是拓宽我们意识范围,帮助我们体验到一种与众生合而为一的悲悯,对我们致力于的科学研究充满兴趣。
自我意识缺失的例子。
当我们发现自己分心没有参与到自我意识活动中,病人就会因为我们的冷漠而感到痛苦。
缺失自我意识,为整个情境带来的消极影响,本来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这里提供提供的一个例子是病人和护士的谈话,但是耽搁了物理治疗师的时间,因此物理治疗师粗暴的打断了病人和护士之间的谈话。
寻找基本的自我。
了解这一章目的在于帮助检验自己的价值观信念和沟通模式,努力帮助你寻找基本自我,拓宽世界观,从基本自我出发,面对威胁和疲劳时,能够看清问题和表达出同情和共情,设置合理的界限,拒绝从病人那里是我们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这是基本自我具有无限的耐心和强大的理解能力,理解遵守伦理的必要性,其实行为正直,感受到与众生融为一体,消除一切评判和偏见。
感到害怕的自我会假装出同情的样子,会变得不耐烦,且自我防御,有可能趾高气昂,不顾他人的感受,要求病人按照我们说的去做,并且对我们帮助表示感谢。
自我又想保护自己,自身和本性防御,总把真相抹去,这很讨厌,也没有用处,没有幽默感。
情感是理解我们内心体验的钥匙,有时候我们发现自己因工作疲倦,没有安全感和对系统感到愤怒而难以自控。
与他人取得联系,别人喜欢自己得到了关照,喜欢看到医务人员对他们的故事和状态作出情感反应,不让情感给病人带来负担,我们与自身联系得越紧密,就和病人和同事联系的越紧密,我们的服务质量就越高,也就是我们要多内省自己
自我意识成长的标志。
去掉面对生活时戴的面具,感受面具背后的那个陌生人,更加开放,看到经验中的元素,相信自己,能让我们敏感的面对生活,接受自己,做一个独一无二的人的责任,发展出生活体验。
我们是不断前进的过程中的参与者,这种体验会不停的发现自我的新的一面。
当我们真实的自我意识当中,出现消极的感觉,我们也会分析,隐藏在背后的信念,之后会有更积极的信念来代替消极的感觉,不再允许自己从诸如你让我这么生气的心情中脱身。
不愉快的根本原因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对事情的想法,要看到你的想法和情感之间的联系。
总结
本章的目标就是让你更敏感、同情,没有偏见和否定,与向你求帮助人建立关系,找到自我,只有找到自我,你才不会碰到别人的坏情绪的时候,只满足自己要求,而是配合他人的要求,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心理上的要求。
练习
那最好的方法就是写日志。
和日记不一样,日记的是流水账,而日志是关于自己的所思所想。
练习中的可以记录:练习中我具有怎样的感觉?我对自己有了哪些认识?学到这些对我的重要性和意义是什么?
日志是你自己的,给你自己用的,把日期写在上面,一段适应了,他日志会让你收益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