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满足”从“糖果实验”开始
“糖果实验”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设计的一个实验,他们找来一批孩子,在他们面前放了一颗糖果,并告诉他们,如果你能够等15分钟的话,那么你将得到两颗糖果,如果你不能多等一会儿的话,就只有一颗糖果。
然后,实验者发现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孩子可以等待。经过20年以上的追踪调查,这一小部分的孩子在后来人生中各个方面都表现得更好。
可见,拥有延迟满足能力,对于人的各个方面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价值。
当这个概念一传到国内,“延迟满足”很快开始被大家所熟知,现在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延迟满足”的重要性。
很多人都错把“延迟满足”当成了一种手段。99%的家长都理解错了。
最常见的就是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哭的时候不能立即去抱,否则孩子会越来越爱哭,把他丢在一边,不理他,自己一会儿就不哭了;孩子想要一个什么东西,一定要拖延一下,因为他们认为即刻满足会骄纵、惯坏孩子,或者觉得轻易得来的东西孩子会不珍惜。
确实,有时候这样的方法是“有效”的。孩子哭一会儿之后,发现没有人理会自己,就真的不再哭了,自己的需求也不再表达了。
但,这真的是培养了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吗?
刻意的延迟让人绝望
仔细想想,当你不断向亲近的人提出感受、提出需求,却总是得不到回应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我有一个朋友,她有一个妹妹。从小,父母好像都更偏爱妹妹一些,妹妹喜欢的东西总是能够及时得到满足,而她的需求总是被爸妈找借口拖延或者拒绝。慢慢地,她就不再向父母提出自己的需求了,她跟我说,她觉得自己没有那么重要。说这话的时候,她轻轻地一笑。
▲一个家长曾跟我说,每次跟老公吵架的时候,老公都几乎不去回应自己的感受,觉得过一段时间她就好了。但是时间久了,她也就什么都不想跟老公说了。有时候跟他说话,重复五六遍,对方眼睛一直盯着电视,活生生就是听不到。开始的时候,她会特别生气,声嘶力竭地跟对方喊。但是现在,她说她已经觉得绝望。
对,是绝望。
不断地发出声音,但是得不到回应的时候,我们的感受是对方不爱我们。开始我们可能会生气,慢慢的就会绝望。而婴幼儿呢,还不能很好地用语言表达需求,也没有办法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只能通过哭来表达。如果每一次都无法得到回应,只能孤独地待在那里,该有多绝望呀。
刻意的延迟让人暴怒
除了绝望,刻意的延迟还容易激起孩子的暴怒。
总是得不到回应和满足,孩子的脑子里就会留下一个声音:“你不会被轻易满足的”。所以孩子一旦有需求,“得不到”的恐惧和愤怒会让他们选择更激烈的方式去表达,一上来就撒泼打滚,要求立马得到。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孩子特别容易着急、脾气暴躁的性格。
所以,刻意的延迟满足并不能够培养孩子延迟满足能力。
刻意的延迟让人内心匮乏
刻意的延迟满足是一种精神上的穷养,它让你内心永远匮乏,让你的欲望永无止境,很难被满足。
我想起之前和一个家长聊天,她说孩子3岁之前放在老家,亲戚帮着带。亲戚带的时候,会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他想吃糖就给他买一大包。现在孩子接回来,她开始限制,每天只能吃两颗糖。孩子就总是各种偷偷摸摸地吃。我问他,如果像之前一样不去限制他,他会吃多少?她告诉我,大概吃5、6颗。限制之后,为什么孩子的需求反而比之前更多了?我意识到,这不是孩子的味蕾需要,而是他的心理需要。
刻意延迟造成的是爱的匮乏,这是再多的物质都无法满足的。
很多人不懂享受当下的幸福,即使已经有足够的钱,也还是不断奔波,几乎没有时间去享受自己的生活。有了这些,还要有更多。这大多是出于内心的匮乏,内心的声音永远是“还不够”。
延迟满足绝不是单纯地“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压制欲望,而是指人能够明确目标,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因此能够克服当下的困境,力求获得长远利益。
因为确定,所以等待
真正的延迟满足能力,来源于对需求满足的确定。如果我不能确定我是否可以得到,那么也就无法等待。
就像不被允许吃糖的孩子,当他看到这颗糖的时候,他只会立马扑上去赶紧吃掉它,因为他担心一会儿可能就吃不到了。而那些允许吃糖的孩子,反而会觉得这颗糖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等待对于他们来说相对更加容易。如果连第一颗糖都不能确定的话,第二颗糖就毫无意义。
一、能满足的及时满足
比如孩子哭闹,如果是尿了不舒服,就及时让孩子舒服;如果是孩子饿了,及时给孩子喂奶;如果孩子需要和妈妈产生链接,就去拥抱他、抚摸他;如果孩子想要在下雨天去踩水玩,可以当下满足的话就及时和孩子一起去痛痛快快玩。
一个心理需求被重视、懂得享受当下的孩子,不会是一个贪得无厌的孩子。他们更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更能够享受当下的快乐。
有心理学者说:如果婴儿时期经常被及时满足,通常不到两岁的孩子就已经能够安心等待必要的过程了,他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态度平和而且好商量。
二、延迟满足或不能满足,及时回应
有些事情本身必然有等待的过程,比如喝奶必须要热。这个是让孩子确认需求可以满足,同时让孩子了解为什么需要等待,等待的时候可以干什么。
上次见晨豆还是春节的时候,那时他才15个多月。他有一个表现是令我非常惊讶的,他每天都要喝袋装的牛奶。一到那个固定的时间,他就会特别着急地指着放牛奶的位置,整个身子朝前扑,要妈妈抱他过去,表现得非常着急。“晨豆想喝奶了对不对?妈妈给晨豆去热。”晨豆妈妈很快就能捕捉到他的意思。
当晨豆确认妈妈已经知道自己的需求之后,就会马上放松下来。他并不需要立马就喝到,他会等妈妈把奶拿去热一热,然后再倒进奶瓶里。这个时间是晨豆可以安静等待的。
经过几天的观察,我发现,晨豆妈妈一旦了解孩子的需求之后,她几乎都会及时回应。我常常跟晨豆妈妈开玩笑说她很有育儿的天赋。她并不懂心理学,仅仅是凭着天性去做这些事情的。但是这样的表现足以让孩子确认:我的需求是可以被满足的,哪怕你让我等一等,我也可以接受。
任何家长都会有力所不及的地方。当不能满足孩子需求的时候,接纳他的想法和愿望,陪着他一起感受失落、伤心,而不要对他的需求做出评判。这样,孩子就不会觉得自己的需求有问题、自己是个坏孩子,只是需求目前无法得到满足。那么孩子尽管失落,也可以接受,并且不会因此自我攻击,也不会影响孩子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比如你去出差的时候,孩子却突然很想你,你没有办法立刻出现在孩子面前。这种延迟是自然而然的,并不是我们刻意为之。这个时候我们只要帮助孩子处理情绪就可以了,既不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也不会影响你日后帮助孩子培养延迟满足能力。
再比如孩子在商场看到一个喜欢的东西,但是特别贵,你没有办法买给他的时候,要不含敌意地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很喜欢这个东西,你也值得拥有,只是太贵了,所以现在妈妈没有办法把它带回家。”这个时候,要允许孩子失落。只要在你能力范围内关注孩子,让他感受到爱,让他确定如果妈妈可以满足我的话,一定会满足我,那么大多数孩子会坦然面对这种失落,甚至耸耸肩告诉你:“那好吧,那只好等我长大了赚钱再买了。”
总结:99%的家长都错在哪
读到这里,相信你已经知道,99%的家长对延迟满足的理解错在哪里了。就像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刻意给孩子设置挫折情境、刻意通过刁难来训练孩子,延迟满足能力的培养,也不是刻意地对孩子的需求加以延迟甚至不满足。
延迟满足能力培养的正确姿势,是通过生活中那些需要等待才能满足的事情,自然而然地让孩子明白,有些需求的满足是需要等待的。重要的不是制造等待和延迟,而是在自然的等待和延迟中让孩子从心理上接纳它。
当然,这并不是要家长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愿望。
对于那些不合理的欲望,必须明确地告诉孩子,这个欲望不会得到满足。否则,孩子可能会养成自我中心的不良性格,失去与社会正常交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