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方这家特大型企业工作已经有两年时间,公司给我提供一间独立的办公室和免费的用餐服务,我心里一直愧疚,感觉自己无德无能不该如此接受这个公司的安排。这家公司现在也是经营困难,举步维艰,一度传出破产重组的消息,可由于自身的债务过于庞大尚没有一家公司愿意接手。
来这里工作两年,认识很多工程技术人员 ,有事没事喜欢到我这儿聊天,慢慢的相处时间长了,也逐渐发现这些员工嘻嘻哈哈的笑容下是无奈的心酸和窘迫。
几年前自己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家族公司,使自己从原来的按月领工资到给别人发工资,从原来对领导负责到给自己公司负责,除了身份上的转变更多的是观念上的改变。以前对领导负责时考虑的是能否按月领工资,自己加了多少个班,奖金是否高一些,后来为公司负责考虑的我能否按时给员工发工资,我这个月发了下个月的工资在哪里?员工队伍是否能最大化的给我产生利润?
现在我是即为自己的公司工作,同时我也以打工者的身份在这家公司工作,两种身份和谐的统一在我身上,迫使我不得不时常在这两种身份或者心态中穿梭。自己就犹如是两面人一样在人性的自私和光芒的夹缝中生存,忽左忽右的,一切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慢慢的,我发现,自己原来那套以打工思维带来的局限和陷阱,就是职场很多人无法逾越的鸿沟。
从那以后,以工作为名来我办公室的时间聊天过长的,或者述说别人是非无能者,或者借请教问题而谈论无关者都被我一一谢绝,我的办公室一度冷落下来。直到最近,当这家公司寻找有能力公司接手未果而准备裁员时,有人来到我办公室,对我当初下逐客令的做法表示理解和肯定。
01)打工思维重眼前小利,而谋局者看的是将来
打工者注重的是眼下,即当前。他们往往害怕变革,任何一次的风吹早动对他们来说就是惶惶不可终日,稳定的思维下是细水长流般的得过且过。而谋局者通常就是具备大格局的人,他们要的是更大的发展空间,不会为眼前的小利而改变自己的初心。
说白了,打工者追求的是小富即安,想的的是按月那工资,给多少钱出多少力,多做一点都不行,对老板交代的工作完成就了事,至于工作的跟进是从来没有的事情,压根就是把自己放在一个被动的位置上等待老板安排工作。
而谋局者通常考虑的是工作的延续性和创造性,他们要的是未来,追求的是工作的利润最大化和相关领域的更大拓展,对他们来说,跨界竞争,转行弯道超车也不是没有可能。
倒不是说这两种思维有什么不好,这和每个人的见识有关,未来的不确定和注重眼前利益都是可以说的过去的,我们身边这两种人都有,很难说那种好,那种不好。但以发展的阳光看问题,今天或许是个新兴行业,是个冒险的举动,在过一二十年就是一个方兴未艾的行业。所以,行业的消失和拓展都有其历史必然性,而新的行业都是在目前这些行业的存在中发展,拓宽,跨界,垄断逐渐变成一个新的行业。
稳定是一种传统思维,可以说现在依然是很多人找工作的主要考虑的问题。中年人的口头禅是“都这年龄了,还改变个啥,混到退休就了事!”他们可以说“稳定”了一辈子,也习惯这个“稳定”,“稳定”在他们眼里就是“保障”的意思。但不管你愿不愿意,“稳定”正在逐渐走出历史舞台,而且未来的不确定依然很大。网络上不是天天都会报道一些类似“这一行业的铁饭碗今年全都被打破”的新闻,时代没有什么好坏之分,不能说好,也不能说差,正如同华尔街上无论“牛市”还是“熊市”依然有人能挣钱一样。
从我们使用的手机就可以看出,行业的洗牌速度是很快的,从最早的摩托罗拉,诺基亚到爱立信,在到三星,这些品牌一度占据中国手机的大部分市场,到现在一家都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国内品牌的崛起和燎原之势,这还不算,随着互联网理财项目的兴起,传统银行业的领地受到空前的威胁,银行业现在不能说是四面楚歌但至少是有“狼来了”的感觉,加上人工智能和虚拟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颠覆我们的观念,更多服务型行业面临城门失火的境地。
有句话说的特别好,世上唯一不变的是永远在变。我对未来的理解就是基于过往对这个世界的急剧的变化的判断,不全面甚至肤浅,但我相信这个变化趋势是不可避免的。
可以想象那些习惯了体制内旱涝保收,工作稳定有保障的人在面对新兴力量崛起时并创造出炫目财富的群体时表情的惊愕和呆滞。人毕竟是惰性思想顽疾的,在互联网成不可抗拒改变一切时,但还是相当部分人没有意识到互联网对我们生活工作的冲击。
那些怀有打工心理的人该醒醒了,只看眼下自己的那狭小的空间你就输给了未来。
02)打工者的心态通常只注重价值相等
给多少钱做多少多事,多做一点就是吃亏,自己绝不做这样的冤大头,这是打工者普遍的心理。这样做,表面上老板不能拿你怎么样,但你已经输在未来,输在自己青春的无限浪费中。
作为年轻人或者新兴行业的初学者,刚入这行业,薪水不该是首要的考虑,而应该是考虑你职业的发展的平台怎么样,老板能给你提供一个多大的舞台让你施展空间,这个比你现在挣多少钱重要的多。
钟哥是我过去一个朋友。操作过机床,开过天车,刷过油漆,跑过长途,帮人代驾,送过外卖,给人装过热水器。这么多年工作没有少做,可没有一份工作能做很久。原因就在于他具有典型的打工思维,在工厂一线操作机床,他上班不是看图纸和程序文件,而是看和他同机床倒班的人的工作量,然后自己操作时也做这么多,绝不多做一点,哪怕把剩下的时间浪费掉也心甘;开天车时,规定一个人在车上要开2小时,等到接替的人来了才可以下车,可他开够2小时就下车,不管是否有接替他的人出现;帮人代驾时,坐他车的人要求他多开几百米,他和别人理论这几百价格;送外卖时他把地址记错,导致客户投诉他,自己还不以为然,反而说客户小题大做.....
年轻人在初入职场要争取到一个好的平台,这个平台要是能够提供上升的空间,就不该计较自己干多干少,你投入的是时间,别人看到的是你的精神,领导看到的是你的未来。一个人事业的大小,除了和你的平台大小有关以外,更重要的是你职业上限在那里?而把别人干多少,自己干多少的思想奉为对等交换的人,一辈子也就是打工的角色了。
任何工作都尤其有意义的一面,看不到平凡工作下掩盖的重要意义,本身就是一个肤浅的人,这样的人不值得同情。
03)永远不要用囿于自身的局限去看待别人
有打工思维的人通常都是眼光短浅者,同时这部分人有个共同的特点,喜欢否定自己,犯错后总觉得没有面子。
躺在舒适圈里的人一辈子也不会走出去,即看不到这个世界的精彩,又看不到埋藏在自己身上的危险。
我在国外工作时,老板让和我同去一起工作的一个电器工程师去检修天车上的电控柜,这名电器工程师告诉老板,自己以前从没有做过,他搞的是强电,而天车的配电柜是弱电,弄得老板不得不提前打发他回国。
因为之前没有做过,才怕失败,这样有效维护住自己的自尊心和在别人面前的骄傲感。
如果只做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而拒绝挑战自己能力范围以外的事情,收获到的永远都是自己未做前就知道的结果,毫无任何快感可言,这样的过程无非就是简单的复制粘贴罢了,不会产生新的知识增长点和幸福感,对个人成长毫无益处,可以预见到的是个人能力不会出现大的类似于股市急速调整反弹的增量波线。
停在舒服区了感觉一定很惬意,难怪乎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在毕业后不再学习。学习上的辛苦一度让人感觉压力的山大,现在既然有了一个“稳定”有保障的工作,那学习与不学习友什么区别?
社会变革的力量是让人感觉回到从前,一夜之间就落伍了,面对新兴科技自己连个插嘴说话的权利都没有,由于不懂才被轻视。而世界是动态的,你不动可环境在动,你不变趋势迫使你变,要想玩这个游戏,就得参与,参与就不是旁观者,这个时候才是“当局者清,旁观者迷。”
这个世界最大的风险就是“稳定”。“稳定”是要付出代价的,除非你的位置高高在上,无人撼动,否则你要为“稳定”提前预支什么。
我们都是肉眼凡胎,当我们的才华与野心不匹配时,我们时常感到忧虑,而忧虑的过程就是你自我革新的过程,只有张开双臂,迎接这个变革的时代,和时代产生共振才能找到即忧虑和舒服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