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01年,我11岁,读五年级。因为村里的学校只有四个学年,所以五年级就转学去了镇上的小学。我孤身一人去到一个十分“优渥”的环境(其他的同学都去了另外一所小学,祖父说我所在的学校的老师教书质量好,所以执意要我去这所学校)。可以就读如此优秀的学校,并没有让我感到多么的骄傲,而是整天都在一种紧张和不安中。那时候农村和城镇的生活水平的差距比现在要大很多,镇上有很多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玩意儿。为了避免暴露我的无知,我不敢轻易的说话,以至于后来班级里一些淘气的孩子给我起了个外号“小哑巴”。
2.
学校离家有三公里的路,不算远,平时骑自行车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不过到了冬天,因为路面滑,就只能步行了,午餐当然也只能在学校吃了。学校的盒饭1.5元一份,不丰盛但是正好可以吃饱。每天早上母亲都像可以变戏法一样变出“完美”的午餐钱给我,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十分神奇。看着别的孩子除了午餐钱,还有买零食的钱,看见他们聚在一起互相分享着零食和打闹,我偷偷的羡慕,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宽裕我是知道的,所以不敢和母亲提这样无理的要求。镇上的东西见得多了也就知道了不少,可是经济的困囧是我无法改变的,因此越发自卑,甚至觉得就是因为我的贫穷才无法和这些镇里的孩子成为朋友的。为了我的窘迫不被发现,课间十分钟,我总是给自己找一些事,然后故作忙碌的样子,以免被人察觉我没有钱去买零食。我规规矩矩的拿着1.5元钱,尽量透明不被注意的行走在学校里。
3.
终于有一天,母亲的口袋变不出来那么“完美”的午餐钱了,母亲拿着2元钱对我说“今天没有零钱,就拿2块钱吧!”,临出门,母亲又特别叮嘱“除了午餐钱,剩下的5角钱不要乱花,这样明天才有正好的钱。”拿着那2元钱,我的心竟然十分的满足,连去学校的脚步都轻快了许多。
上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午餐时间也结束了,我享受着口袋中有余钱带来的满足感,可是那5角钱却好像引诱夏娃的蛇一样,不断的引诱着我走向食杂店,引诱着我在同学面前展示我有钱买零食的念头。母亲的嘱咐和零食的诱惑在我的心里不断交战,可能是为了转移这种挣扎,我难得的和同桌还有后桌同学一起聊起天来,不记得前面都聊了些什么,只记得后桌同学突然问我:“果果,你吃完午餐口袋里还有钱吗?”我一愣,不过马上充满底气的说:“有啊!怎么了?”“那你怎么不去买零食呢,你看别的同学都买零食呢!”“不是刚吃完饭嘛,已经吃饱了还买零食干嘛!”我违心的回答。“嗯,你的这个想法多好,多懂事,吃饱饭了本来就没必要再买零食了嘛,可是咱们同学总有那样的,说什么别人不买零食是没有钱,其实根本不是这样........”
4.
同学后面又说了什么我已经听不进去了,只是“有的人说什么不买零食是因为没有钱”这句话在我的脑海里不断回荡,虽然后桌同学已经尽量婉转的来转述了,可是我还是明白了我曾经那么费心的掩饰其实早已被看穿。我突然十分感激母亲今天的“不完美”,也十分庆幸自己在那场诱惑中的胜利,让我可以有底气的说出那句“有啊!”,让我可以有解释不买零食的原因的机会,虽然那并不是真心的,但是足以让我在别人面前,起码在这样面对面的谈话中不至于完全难堪。否则被问到于我而言如此敏感的经济问题时,我真的不知道我会做出怎样的回答。或许我会老实回答说“我没有,我只有午餐钱”,然后让自己苦心经营的掩饰全部暴露,从此更加自卑。又或许我会为了面子,为了不要当面难堪,撒谎说“我口袋里有钱。”。然后在掩饰自己的窘迫的行为上又增加了一道说谎的谴责。
那五角钱我一直没有花,直到放学回家交给了母亲。第二天,依然带着“完美的”午餐钱去上学。不过,之后再没有同学问过我类似口袋里还有没有钱这样的问题,起码没有人当面问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