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长莺飞三月天,又是一年植树节。春风十里,不及一抹绿意,了解植树节的前世今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岁时百问》有言:“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中国古代在清明节时节,就有插柳植树的传统。历史上最早在路旁植树,是由一位叫 韦孝宽 的人,于1400多年前在陕西首创的。韦孝宽(公元508—580年)是 西魏 、 北周 时期的一位名将, 京兆 杜陵 (今 西安 市东南)人。陕西作为历史上最早在官道上植树的地方,曾经是全国道路绿化的表率,而韦孝宽最早栽种的槐树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三国东吴“董林杏仙”,董氏奉为人治病不收财礼,以种植杏树代之,留下一段“杏林佳话”。清代名将左宗棠的部属杨昌浚曾吟叹“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从甘肃进军新疆时,左宗棠沿途栽柳,换得“左公柳”的美称。近代军事家冯玉祥爱树如命,在军中立下护树军令,赢得“植树将军”的美誉。自古以来我国不乏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例子,中华文明也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
中国的植树节由 凌道扬 、韩安 、 裴义理等林学家于1915年倡议设立,最初将时间确定在每年清明节。1928年,国民政府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将植树节改为3月12日。新中国成立后,1979年,在邓小平提议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植树节节徽是寓意概括的标志:
1. 树形,表示全民义务植树3至5棵,人人动手,绿化祖国大地。
2. “中国植树节”和“3.12”,表示改造自然,造福人类,年年植树,坚韧不拔的决心。
3. 五棵树可会意为“森林”,由此引伸连接着外圈,显示着绿化祖国,实现以森林为主体的自然生态体系的良性循环。
植树节是按照法律规定宣传保护树木,并组织动员群众积极参加以植树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和植树月,共称为国际植树节。提倡通过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我国设立 中国植树节 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护森林,增种树木。每一棵大树的生长都对人类社会 有相当大的积极作用。树木对于人类的生存,对于地球的生态环境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今天是2023年3月12日,我国的第45个植树节。春风吐绿、草木初萌。春天带着绿色的气息,向我们缓缓走来,正是植树踏青的好时候。新时代的我们更应发挥植树节精神,为建设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美丽中国献上绵薄之力。